2025-10-24 17:38:18
低利率環境下,分紅險走紅,監管發布新規支持評級良好的險企開展分紅型長期健康險業務,分紅型重疾險有望“重出江湖”。愛心人壽產品開發與健康險事業部總經理郝偉表示,這能提升產品競爭力,分紅型健康險是險企管理利率風險的重要工具。郝偉認為分紅型健康險核心是確保投資收益長期穩健,預計未來有望占健康險市場半壁江山。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廖丹
在“保底+浮動”的分紅險于低利率環境下悄然走紅,并成為去年以來人身險市場當之無愧的“主角”之際,監管的一紙文件,再度為產品創新打開想象空間。
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推動健康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監管評級良好的保險公司開展分紅型長期健康保險業務。這意味著分紅型重疾險等產品有望“重出江湖”,為健康險市場注入新活力。
分紅型健康險能否復制傳統分紅險的成功路徑,成為下一個現象級產品?是否會重塑人身險公司的產品邏輯與競爭格局?圍繞這些行業焦點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愛心人壽產品開發與健康險事業部總經理郝偉。作為深耕產品開發一線多年的“老將”,郝偉深入解讀了政策背后的深意,以及分紅型健康險發展的關鍵和未來空間。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國內保險市場上,分紅型健康險并非全新事物。2003年之前,分紅型重疾險因兼具“保障+分紅”特性,一度成為保險市場的主力險種之一。不過,由于銷售亂象頻發等問題,2003年5月,原保監會印發《個人分紅保險精算規定》,明確分紅保險可采取終身壽險、兩全保險或年金保險的形式,保險公司不得將其他產品形式設計為分紅保險。自此,分紅型重疾險逐漸淡出市場。
如今,監管“重啟”分紅型健康險產品,背后釋放了哪些信號?郝偉從行業與企業發展的角度,剖析出三重關鍵意義。
“長期保險產品的定價依賴利率、賠付成本和費用三大要素。近年來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定價利率隨之降低,直接影響產品吸引力。”郝偉表示,重疾險新單保費在巔峰時期曾達千億元規模,前幾年卻下滑至200億元左右,隨著定價利率進一步下行,銷量還將承壓。而鼓勵險企開發分紅型健康險,能有效彌補這一短板,成為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
從創新維度來看,郝偉認為,分紅型健康險并非分紅險與健康險的簡單疊加,而是能實現“1+1>2”的效果。他表示,如何運用公司經營所產生的分紅達到最大化客戶保障效應,蘊含大量創新空間,未來有望催生多樣化的產品形態與服務模式。
對保險公司自身而言,郝偉指出,分紅型健康險是管理利率風險的重要工具。“在客戶與公司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下,無論新舊會計準則,長期分紅型健康險的利率風險敞口均大幅降低,有效解決了保險公司經營傳統健康險時對利率風險的擔憂,為穩健經營提供保障。”
據悉,愛心人壽的健康險戰略高度契合分紅型健康險政策。郝偉介紹,愛心人壽早在開業之初就將“醫康養·保”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作為企業發展戰略。2025年初,公司便制定了健康險保費占比要達到10%的目標,當前實際已達17%,公司健康險業務發展態勢良好。然而,受利率下行影響,傳統健康險產品吸引力下降。《指導意見》的出臺,為愛心人壽健康險戰略的持續推進提供了關鍵的政策支持與實施契機。
值得一提的是,區別于普通健康險產品,分紅型健康險的核心在于“分紅”。因此,“可分配盈余”的透明度、紅利分配的穩定性與產品吸引力,成為市場普遍關注的問題。
對此,郝偉認為,分紅型健康險的核心問題并非“平衡”,而是確保投資收益的長期穩健,以及提升保險公司自身的資產配置能力。“客戶購買分紅型健康險,核心需求是長期風險保障與穩健收益,以對沖通脹導致的保額貶值,而非追求絕對高收益。”郝偉強調,保險產品的優勢在于負債成本低且具有長期性,這就要求投資端根據負債特性,以長期配置思路開展投資,再將收益回饋給客戶。只要實現長期穩健的投資回報,盈余透明度、紅利分配穩定性與產品吸引力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健康保障責任與分紅功能的融合方面,郝偉透露,未來存在大量創新空間。以產品設計為例,紅利可用于自動購買一次性交清保額以提升整體風險保障水平,幫助客戶抵御通脹;也可針對輕癥、重疾、失能等細分保障責任,補充特定保額;紅利還能直接抵扣保費,減輕客戶繳費壓力;現金分紅還可存入紅利累積生息賬戶,保險公司可承諾客戶未來憑借賬戶內的分紅金,無核保自主加保與新醫療技術融合的創新型健康險產品。“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新的健康險需求不斷涌現,這種模式能讓客戶及時享受到創新保障,進一步提升產品價值。”郝偉表示。
在市場定位方面,分紅型健康險是“保障+儲蓄”融合的戰略性產品,郝偉預計,未來有望在健康險市場占據半壁江山。
“從市場需求來看,健康險主要分為消費型醫療險與‘保障+儲蓄’融合型產品,兩者都是客戶的重要選擇。”郝偉指出,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法國等國家推出的混合型失能護理險,就是“保障+儲蓄”模式的典型代表。這些國家的護理險市場初期以純保障型產品為主,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紛紛轉向混合型產品,充分證明了該模式的市場適應性與生命力。
“未來,長期健康險與浮動收益型的儲蓄功能相結合,將為中國健康險市場的發展注入新動力。”郝偉補充道。
由于此前監管叫停分紅型重疾險產品,很多消費者對分紅型健康險并不熟悉,這也引發了一些人對產品銷售問題的擔憂。
對此,郝偉認為,客戶接受度不會成為分紅型健康險的銷售難點。“商業健康險與分紅險均有成熟的市場基礎,分紅型健康險是兩者優勢的融合。只要銷售人員培訓到位,避免銷售誤導,產品很容易被市場接受。”
對于已購買傳統重疾險的消費者,郝偉建議,無需盲目退保或疊加購買新產品,核心決策依舊應是“自身保額是否存在缺口”。若當前保額不足,可根據需求選擇分紅型健康險補充保障;若保障已充足,傳統產品的固定利率仍具價值,無需更換。同時,他提醒消費者,退保傳統健康險往往面臨現金價值低、損失大的問題,需謹慎決策。
在消費者教育方面,郝偉強調,行業需共同發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客戶傳遞分紅型健康險的“非保證收益”特性,幫助客戶建立合理預期。例如,愛心人壽在產品設計中加入“閱讀指引”,將猶豫期、等待期、分紅的不確定性、保障責任等關鍵信息以通俗語言提煉呈現,讓客戶快速理解產品核心內容,避免因條款復雜導致的誤解。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指導意見》為分紅型健康險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也設置了一定限制,即“支持監管評級良好的保險公司開展分紅型長期健康保險業務”。目前相關細則尚未出臺。
郝偉表示,中小險企的創新動力與市場反應速度不遜于大型公司,甚至更強——因為創新直接關系到中小險企的生存與發展。他表示,希望后續的細則能夠讓更多的中小險企參與進來,鼓勵中小險企發揮差異化創新優勢,推動行業涌現更多創新產品,做大商業健康險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