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18:02:50
10月25日,2025成都國際數字文創季之“科學大講堂·未來的種子”活動在成都啟幕。7位科學“大咖”帶來7場沉浸式演講,涵蓋多領域。活動現場同步舉辦科技成果展。嘉賓們鼓勵青少年埋下科學種子,企業、學校等將提供合作平臺。此次活動是成都創新氣質與科學精神的集中綻放,為這片土地種下未來種子,傳遞知識也詮釋“科技強國”擔當。
煙火三千年,創新每一天。
在過去,追問是李冰的堰,是諸葛亮的井,是宋人的交子;在今天,創新是實驗室里通明不滅的燈,是產業園里躍動不息的光,是兩千多萬雙探索不止的腳。
10月25日,2025成都國際數字文創季系列活動之“科學大講堂·未來的種子”全民科普互動宣傳活動在成都啟幕。來自航空航天、醫療健康、考古文博、農業科研、通信產業等領域的7位科學“大咖”齊聚成都科幻館。
從飽滿的稻穗到無垠的星空,從千年的文明到生命的奧秘,再到萬物互聯的智慧脈絡、綠色轉型的發展動能,7位探索者用7場公益科普演講,搭建起一座貫通古今、連接萬物的科學階梯,點燃年輕科技夢想的星火。
此次活動由錢學森科學教育研究會指導,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支持,成都傳媒產業集團、成都市郫都區人民政府主辦,紅星教育傳媒、成都市科學技術推廣中心承辦。
活動現場還同步舉辦了科技成果展,涵蓋4個科技特色展區和30個科技企業展示區,全方位呈現成都科技發展脈絡與創新成果。該展覽由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支持,成都市科學技術推廣中心承辦,面向全齡市民開放。
一堂講座,一場體驗,一脈創新。在這里,觀眾不僅現場感受到了科學“大咖”的魅力,更親身體驗了成都科技企業帶來的前沿科技產品,于互動中領略成都數字文創產業的活力與潛力,感受這座城市創新創造、追求卓越的強勁脈搏。
25日,狀若星云的成都科幻館雨果廳,迎來了閃耀的科學群星。
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炳然,中國首批航天員兼航天員教練、航空航天專家、一級飛行員、一級航天員吳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副站長、三星堆遺址四號祭祀坑發掘負責人許丹陽,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本·亞諾,華為終端BG、開源鴻蒙首席架構師李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獲得者胡娜,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聚變科學所108室黨支部書記、“人造太陽”博士宣講團團長鄭雪分別登臺,帶來7場沉浸式科學演講。
作為首位登臺的嘉賓,趙炳然圍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次重大選擇,回顧了袁隆平為找到“一粒好種子”,而奉獻一生的科研歷程與精神傳承。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的這句話,正激勵著新一代科研人員向下扎根、向上生長,讓“禾下乘涼夢”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成為現實。
在成都的沃土之下,另一顆沉睡三千年的文明種子正等待破土,它將向人們揭示這座城市想象力的古老源頭。許丹陽介紹,先民已掌握“芯骨-條形芯撐”等鑄造技術,并融合多元文化,形成“先借鑒、再創新、再超越”的文明路徑。如今,這種精神仍在延續。許丹陽強調,中華文明是“奔流不息的長河”,并寄語當代人勇于創造,成為被三千年后銘記的“創造者”。
在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本·亞諾眼中,成都是一座充滿奇跡的“科幻之都”。從《科幻世界》雜志數十年的深耕,到成功申辦世界科幻大會,成都正在成為全球科幻的新坐標。他激勵青年在此播撒創造力的種子,讓科學之樹結出改變未來的碩果。
華為終端BG開源鴻蒙首席架構師李毅介紹,從“戰略備胎”到原生鴻蒙的“繁茂森林”,鴻蒙生態用一年時間創造了史無前例的“鴻蒙速度”,匯聚了超過15000個應用。李毅深刻闡釋了,這不僅是技術的突圍,更是一場與千行萬業伙伴的共創之旅。正如他所強調:“坐以待斃不是華為人的特性。”正是在這種創新信念下,才得以在一片自主可控的土地上,共同種下中國科技的“根”,并見證它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最終共建一個萬物智聯的鴻蒙新世界。
科技不僅連接世間萬物,更能療愈人類本身。胡娜在演講中提到,精神影像學正以“看得見的證據”破解精神心理障礙的診療困境。她堅信,AI并非替代醫生,而是“延伸醫生的眼、延伸科學的力、延伸對生命的敬畏”。每一張腦影像背后,都是一個渴望被看見的人。精神影像,不僅看見“看不見的風景”,更守護每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
而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同時,成都的科學家們還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宏大的能源夢想,他們正致力于在地球上種下一顆承載無限清潔能量的“太陽”。
在成都,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鄭雪博士介紹,該裝置成功實現1.2億度原子核溫度與1.6億度電子溫度的“雙億度突破”,標志著中國聚變快速挺進燃燒實驗。今年,在110天內迭代600多次方案,終將溫度推至相當于“五個太陽”的億度高溫,贏得國際同行贊譽。這標志著我國正以堅實步伐,邁向能源革命的嶄新篇章。未來,這顆“成都種出的太陽”,或將照亮人類文明的下一站。
吳杰曾是一名翱翔藍天的戰斗機飛行員,懷揣著沖上云霄的夢想,1996年,他遠赴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用一年時間完成了航天員常規需要兩三年才能完成的訓練。在8G超重的離心機訓練中,他咬牙堅持,忍受著心如刀絞般的痛苦,在每一秒都如年般漫長的感覺中,他卻始終沒有按下那個可以終止訓練痛苦的按鈕。
回國后,他投身中國航天員訓練體系的建設,成為首批航天員兼航天員教練。“航天最美的不僅僅是成就,更是那種團結協作、‘干’字當頭、無私奉獻的精神。”吳杰寄語年輕一代,期待每一顆承載著航天夢想的“種子”,終將會在屬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中綻放光芒。
平時在電視里、課本上才能看到的科學大咖來成都了,成都師生們也沒有放過這難得的追星機會。多位師生向嘉賓們發起進一步的邀請,“很期待大咖們未來有機會走進成都的企業和學校,為大家提供更前沿的指導和分享,點亮更多科學夢想。”
對此,嘉賓們紛紛予以了積極回應。
在趙炳然看來,位于成都的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是連接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高科技的平臺,科學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并最終長成參天大樹,推動社會進步。青少年作為希望的種子,趙炳然鼓勵他們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更要走進成都的田間地頭,感受“公園城市”的生態之美與物產之豐。“要去和農民伯伯交流,體驗鄉村生活,這將在他們心中埋下寶貴的種子。正如袁老師(袁隆平)年少時的經歷,正是社會的迫切需要,滋養了他心中的那顆種子,最終改變了世界。”
“成都活躍的電子信息產業和頂尖的醫療資源,為這種跨界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胡娜表示,成都擁有良好的合作生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作為國家醫學中心,已與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等本地高校的AI團隊,以及商業AI公司,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這種“以問題驅動”的合作模式,匯聚了大數據挖掘、算法建模等各方專業力量,是推動AI在醫學領域落地應用的關鍵。
她希望,通過“科學大講堂”這樣的科普活動,在青少年心中早早埋下科學的種子,也歡迎更多的有志青年報考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加入醫學影像等專業,共同探索生命科學的未來。
“我對成都的印象非常好,這是一個環境優美、文化深厚、非常適合居住的城市。”吳杰表示,成都在我國國防科技工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以前比較落后的飛機,到現在的殲-10、殲-20等先進戰機,成都的航空工業實力雄厚。
他相信,成都不僅在航空,在航天領域也擁有巨大的潛力和獨特優勢。“這里舉辦的科學大講堂等活動,為創新和探索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科幻代表著幻想與創新,而航天探索正需要這種創新精神,成都在這方面展現出了良好的氛圍和基礎。”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航天的希望。”吳杰希望,青少年能懷揣夢想,堅定信念,保持對宇宙的好奇心與熱愛;刻苦學習,努力拼搏,不斷積累先進本領和技術;同時也要培養冒險精神與獨立能力。
鄭雪則表示,今天分享“成都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的故事,就是希望成都乃至四川的青少年們,能了解家鄉的前沿科技,在心中埋下一顆科技創新的種子,未來能投身到祖國的科技強國建設中來。
“風吹過稻田,我就想起了你。”當《禾下乘涼夢》溫暖的旋律響起,來自成都天立教育旗艦校的孩子們相繼登臺,手捧“稻穗”,用清澈的歌聲將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娓娓道來。孩子們的眼神明亮堅定,用稚嫩卻真誠的表演,將一顆顆夢想的種子播撒在每個人的心田。
“我愿變成一顆恒星,守護海底的蜂鳴。”當《星辰大海》深情的旋律響起,來自成都華愛學校的孩子們緩緩登臺,用清澈而堅定的童聲,致敬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致敬中國航天人的付出。
當吳杰緩緩舉起手臂向觀眾敬禮,觀眾席里,來自棠湖中學“海航班”的孩子們也自發肅然起立,集體回以莊嚴的敬禮。這一幕,讓棠湖中學“海航班”總教官、退役軍人廖良開十分動容:“今天這一刻,可以說是中國航天精神最動人的一次代際傳遞。臺上,是已經多年托舉中國航天的先鋒榜樣;臺下,是即將接棒空天未來的青春力量。一顆顆航天的種子在此刻破土,一個個飛天的夢想在此時啟航。”
成都二中副校長王卡在全程聆聽后深有感觸:“今天這堂課,不僅是學生們在學習,我們作為教育人,也深受啟發。如何將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血脈,真正注入年輕一代的心里,這既是一個深刻的教育叩問,更是我們沉甸甸的時代責任。未來我們將把這份感動化為行動,持續全力提升校園科創教育,讓‘未來的種子’能夠更好地成長為民族棟梁。”
企業代表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頡也表示,“作為一名能源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成都正在形成的科技創新‘場效應’。從‘人造太陽’的能源革命到智慧電網的數字孿生,這座城市不僅為硬核科技提供落地場景,更構建了‘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我們企業在參與成都多項能源科技示范項目的過程中,見證了科學精神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鏈,從論文紙變成生產力。這份‘科創新氣候’,正是成都最珍貴的城市競爭力。”
在時代奔涌的浪潮中,成都,這座千年古城正以奮進者的姿態,躍升為一座活力迸發的創新之城。
2025成都國際數字文創季之“科學大講堂·未來的種子”活動,正是這座城市創新氣質與科學精神的一次集中綻放。七位科學“大咖”,他們從稻穗之下走向星空之上,從千年文明邁向未來能源,在成都科幻館的星云穹頂之下,搭建起一座貫通古今、連接萬物的科學階梯,也為這片土地種下了面向未來的種子。
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傳遞。在這里,看見成都如何以沃土滋養種子,以開放匯聚英才,以實干詮釋“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在這里,也聽見成都面對時代叩問的鏗鏘作答:思考追問不止,創新探索不止,讓今日科學的點點微光,成為照亮通往未知長路的星火。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