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7:22:54
2025年10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聯合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發布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數據顯示,266家上市公司登榜,甘肅能化位列第一,中國交建旗下公司因非法采礦被罰沒7769.79萬元。檢測公司數據造假問題凸顯,多倫科技旗下公司被罰。76家上市公司連續登榜,部分公司環境治理進步明顯。
每經記者|劉志遠 每經編輯|黃博文

為深度剖析A股上市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的環境風險情況,2025年10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環保NGO(非政府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蔚藍地圖),篩選監控上市公司及其旗下公司(包括分公司、參股公司和控股公司)的環境表現,依據權威環境監管數據,并加以科學評估模型分析,特別推出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
A股環境風險榜聚焦A股上市公司及其旗下公司環境風險,剖析環境問題背后的企業風險,助推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加強公眾以及相關部門對企業環境治理的監督。該系列榜單在2021年初首次發布,目前仍在持續動態更新。
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數據顯示,從1月1日至6月30日,公開披露的504條監管數據共涉及266家上市公司。其中,甘肅能化(SZ000552)位列A股環境風險榜第一;煤炭行業和輕工制造行業上市公司登榜數量均同比增加7家,增長數量在各行業中并列第一。

2025年上半年榜單TOP50桑基圖
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共有266家A股上市公司暴露環境風險,比上年同期增加10家。

從行業維度來看,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TOP10中,煤炭行業有4家,同比增加1家;建筑裝飾行業有2家,與上年同期持平;農林牧漁行業與基礎化工行業均同比減少1家。
值得注意的是,甘肅能化位列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第一。榜單收錄的數據顯示,甘肅能化控股公司靖遠煤業集團劉化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劉化化工)共收到3張行政處罰罰單,罰款共計150.8萬元。
甘肅能化《2024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甘肅能化納入合并財務報表范圍內子公司共計29戶,其中有3家子公司屬于重點排污單位。甘肅能化《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有5家企業納入環境信息依法披露企業名單,但具體企業名單僅公示1家,即劉化化工。不過,《2025年半年度報告》中并未披露上述劉化化工上半年的環境處罰詳情。
在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中位列第三的中國交建(SH601800),在建筑裝飾行業上市公司中環境風險值排名第一。
中國交建(SH601800)《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公司擁有34家主要全資、控股子公司,中國交建旗下1家企業納入環境信息依法披露企業名單;另據中國交建《2024年年度報告》,2024年,其附屬公司累計處罰金額約為57.7萬元。
然而,2025年上半年最大的罰單遠超千萬元。
多條處罰記錄出自同一家公司——中國交建控股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四航第三工程”)。
公開資料顯示,中交四航第三工程和莫某某以工程項目施工為名,違法開采砂石、石料出售牟利,被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沒收違法所得約1175.20萬元,并處違法所得40%的罰款約470.08萬元,共計約1645.28萬元。
不僅如此,中交四航第三工程和譚某某以工程項目施工為名,違法開采砂石、石料出售牟利,被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沒收違法所得約4374.65萬元,并處違法所得40%的罰款約1749.86萬元,共計約6124.51萬元。
上述兩則處罰的罰沒金額共計7769.79萬元,處罰決定日期均為2025年5月23日。此外,今年4月,中交四航第三工程因無證占用林地收到約55.75萬元罰單。
據介紹,中交四航第三工程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1974年,是歷史悠久、技術力量及綜合實力雄厚的駐湛建筑類央企,目前擁有1200多名員工,年營業額近100億元。
10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中國交建公開電子信箱發送采訪函。10月28日,記者致電中國交建,接線人員表示,已查收采訪函,目前正在找相關部門核實上述處罰情況。暫不明確是否回復。截至發稿時,記者未獲進一步回應。
此外,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數據顯示,高能環境(SH603588)控股公司重慶耀輝環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耀輝環保”)因超標排放砷,直接經濟損失985.43萬元,被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定級為較大突發環境事件,并處罰款100萬元;高能環境控股公司江西鑫科環保高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科環保”)因超標排放水污染物被罰6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耀輝環保受到的處罰決定時間為2025年2月6日。高能環境《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有32家企業納入環境信息依法披露企業名單,包含耀輝環保和鑫科環保,但并未披露上述兩則處罰詳情;在《2024年年度報告》中,高能環境提及耀輝環保受到該處罰,不過未顯示后續整改詳情。在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上,高能環境位列第九。
10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高能環境公開電子信箱發送采訪函。10月28日,記者多次致電高能環境《2025年半年度報告》中的公開電話以及耀輝環保和鑫科環保在天眼查中企業年報中的聯系電話,均無人接聽。截至發稿時,記者未獲進一步回應。
《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自2022年2月8日起施行已3年有余,其中第八條指出,因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被依法處以十萬元以上罰款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披露環境信息。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不僅需要公司自身不斷完善相關機制,也離不開相關部門以及公眾的監督。
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數據顯示,環境違法類型中,水污染占比26.88%,大氣污染占比21.88%,固廢污染占比8.75%。相較于2024年同期數據,以上三種環境違法類型占比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其他環境違法行為凸顯,未批先建或未驗先投占比14.38%;生態污染(毀壞林地或草原)占比5.00%。因此,上市公司需要重視批復、環評文件中的相關要求,并且遵守環境保護法規。

除此之外,多家上市公司因旗下檢測公司數據造假、出具虛假報告等行為而登上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
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數據顯示,多倫科技(SH603528)旗下多家控股檢測公司因檢測數據造假,出具虛假報告等行為被罰,罰款共計40.8萬元。多倫科技位列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第十二位。
其中,多倫科技控股公司金華市婺西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因偽造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檢驗結果等行為被金華市生態環境局罰款10萬元,并沒收違法所得800元。該處罰決定時間為2月18日,但多倫科技在《2024年年度報告》及《2025年半年度報告》中并無披露任何環境處罰信息情況。
此外,江西長運(SH600561)控股公司九江市長運誠協機動車檢測有限責任公司因違規出具了合格檢驗報告,被九江市生態環境局罰款11萬元,并沒收違法所得510元,處罰決定時間為2025年1月7日。江西長運在《2024年年度報告》中披露,江西長運第一時間對環檢線的汽車排放氣體測試儀進行了全面排查和檢修,強化車輛檢測流程管理,確保車輛檢測的準確性,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的登榜企業來自23個行業。與2024年同期相比,房地產行業、電力設備行業和建筑裝飾行業上市公司登榜數量明顯減少。與之相比,煤炭行業和輕工制造行業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登榜數均增加7家,增長數量并列第一。

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登上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的數量同比下降最多。保利發展(SH600048)環境風險值排名第98,其余12家上市公司環境風險值排名均在100名之后,行業整體環境風險值偏低。
除此之外,電力設備行業有12家上市公司登上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其中,僅有4家上市公司環境風險值排名進入TOP100,科達利(SZ002850)環境風險值在該行業最高,排名第35。

具體來看,與2024年同期相比,興源環境(SZ300266)、鹽湖股份(SZ000792)和海大集團(SZ002311)在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上的排名均下降160名以上。
此外,共有76家上市公司連續兩次登上2024年和2025年的半年榜。
2025年上半年,鹽湖股份在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數據顯示,鹽湖股份間接參股公司內蒙古通匯鉀肥股份有限公司因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被罰款15.61萬元。鹽湖股份及其控股公司無其他環境相關處罰。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中冶(SH601618)《2024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公司下屬子公司在報告期內(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因揚塵等環境問題受到行政處罰8起,累計處罰金額52.1萬元。2025年上半年A股環境風險榜數據顯示,中國中冶及其旗下公司僅有2條相關處罰記錄。中國中冶的環境治理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事實上,A股上市公司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表現近年來穩步向好,相關年度報告的規范性也不斷增強,尤其是針對環境議題的規定。
9月5日,在中國證監會指導下,滬深北交易所就修訂后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公開征求意見。本次修訂主要聚焦環境議題,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資源利用”三個具體指南,進一步加強上市公司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領域的實踐能力,助力構建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生態。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2297315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