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4:34:30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葉峰
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火熱,投資者對兩融需求升溫,多家券商上調融資類業務規模上限。10月底,招商證券、華泰證券大幅上調兩融業務上限;而之前,興業證券、華林證券、山西證券、浙商證券等也曾公告上調兩融業務規模。
不過,記者發現,在券商加碼融資類業務規模的同時,A股兩融市場卻是波瀾起伏。在10月29日融資融券規模歷史首次突破2.5萬億關口后出現回落,截至11月5日,兩融余額下滑至2.49萬億元;而融資買入金額在11月4日、5日也較上月底出現明顯縮量,11月4日單日融資買入金額再次跌破2000億元關口。
華泰、招商兩家券商或將為兩融市場新增超2000億“彈藥”
10月30日,招商證券發布公告,董事會同意融資融券業務規模上限將由1500億元增至2500億元。
10月31日,華泰證券又發布公告,計劃將融資融券業務總規模上限調整為不超過同期凈資本的3倍,并授權經營管理層根據市場情況,在上述額度范圍內決定或調整具體規模。按華泰證券三季報時的凈資本為955億元估算,上調后華泰證券的這一業務上限約為2865億元。
兩家券商三季報顯示,截至三季度末,招商證券融出資金規模約為1293億元,華泰證券融出資金規模約為1698億元。而兩融業務余額是融出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估算,僅兩家頭部券商上調額度,就可為兩融市場輸送超過2000億元“彈藥”。
這不是證券行業首次上調兩融規模上限。今年以來,興業證券、華林證券、山西證券、浙商證券等券商也曾公告上調兩融業務規模。但華泰、招商兩家頭部券商凈資本規模更大、上調相關業務規模空間相應也更大,且客戶基礎雄厚,因此市場對此關注度更高。
近兩個交易日的單日融資額買入較10月底出現縮量
券商集體加碼兩融業務的背后,是今年以來A股市場交投活躍度的持續提升。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隨著市場活躍度提升,投資者加杠桿意愿增強。8月以來,A股兩融余額數次刷新歷史高點。10月29日,A股市場兩融余額增加至25066.48億元,再次創出歷史新高。此外,根據中證數據披露,截至11月5日,融資融券業務個人投資者達到776.17萬名,機構投資者達到50322家。
不過,記者注意到,在券商積極擴容兩融業務的同時,A股兩融市場卻在近期出現“量額齊縮”的短期調整態勢。10月29日兩融余額見頂后,從10月30日出現回落,期間雖有小幅波動,但未能突破前期高點,截至11月5日,已降至約24915億元,較峰值減少約151億元。
融資交易活躍度的下滑更為明顯。10月29日單日融資買入金額達到2809億元,10月30日進一步增加至2821億元。但隨后出現縮量,尤其是11月4日單日融資買入金額僅為1978億元,再次跌破2000億元關口,11月5日雖略有回升至2000億元,但仍較10月29日、30日的高位減少超過30%。

融資交易較多的個股仍以科技股為主,此外,近期火熱的電網概念也異軍突起。11月5日融資買入前三名分別為陽光電源、工業富聯、中際旭創,單日融資買入金額分別達到40.74億元、16.68億元和16.08億元。

對近期市場波動,東方證券指出,短期看,市場震蕩上行趨勢有望延續,科技為先和智造升級將會繼續沿著新質產業方向突圍,將會帶來極大的投資機會。
具體操作方面,太平洋證券指出,四中全會催化下科技板塊大漲,明星科技股多已創出新高或臨近前高,沒有科技頭寸的投資者不建議在高位高波動時追漲,有色、煤炭、光伏、銀行、核電、軍工等板塊仍在低位,牛市會撫平每一處“洼地”,買在無人問津處,賣在人聲鼎沸時是獲得超額收益的必要條件。展望后市,科技類吸籌率仍較高,目前高于30%,從高位回落的時間和空間依舊不足,相較于高位高波動的科技股,波動仍低的“舊”勢力板塊在四季度更易獲得超額收益。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