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18:45:06
11月19日,“2025第八屆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暨光伏與儲能產業投融資論壇”在成都舉行。專家指出,風光新能源消納面臨挑戰,儲能需求激增。光儲一體化增長強勁,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達5000億元,但也存在技術、經濟和治理瓶頸。圓桌論壇上,行業高管探討產業現狀與未來,認為光伏機會在市場低谷時產生。
每經記者|朱成祥 每經編輯|文多
11月19日,“2025第八屆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暨光伏與儲能產業投融資論壇”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此次論壇由每日經濟新聞聯合通威集團、永安期貨打造。每日經濟新聞總編輯梁現瑞、永安期貨首席投資官吳曉峰先后致辭。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呂建中,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助理、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鄧永康,通威股份金融總監、通威新能源執行董事邱艾松發表了主旨演講。
鄧永康表示,由于我國風光新能源資源分布與電力需求存在空間錯配、風光新能源出力與用電負荷在時間上錯配,導致風光并網規模持續增長后,西部一些地區的風光發電高峰時段存在電量供過于求的情況,新能源消納面臨挑戰,2024年以來,棄光率開始明顯上升。
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助理、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鄧永康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風光等新能源“出力”不穩定與電網調節能力不足的矛盾成為儲能需求激增的核心驅動力。隨著新能源逐步進入電力市場,其對電網的擾動逐漸增大,為解決消納問題,迫切需要更多儲能等調節型資源,而且,上網電價逐漸下降,也需要配置儲能提升項目收益率。
邱艾松介紹,由于光伏風電發電的時間、強度不穩定,儲能便是必要的穩定器。不過,儲能領域長期以來沒有明確補貼政策,因為風電和光伏領域強制配儲,這就相當于用風光領域的利潤補貼了儲能行業。儲能行業也在強制配儲的過程中走向了成熟。
通威股份金融總監、通威新能源執行董事邱艾松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色金融對光伏等行業的發展發揮著支撐與賦能作用,但也付出了一定的綠色溢價。邱艾松表示,綠色溢價是指某項經濟活動的清潔(零碳排放)能源成本與化石能源成本之差,當前金融政策讓市場主體可以獲得更便宜的資金,從而彌補綠色溢價。
呂建中則認為,光儲行業正處于從“政策驅動”向 “市場驅動”轉型的關鍵節點,光儲一體化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2025年,光儲充一體化市場規模達約5000億元,在2030年預計將突破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30%。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呂建中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不過,光儲行業也存在三大瓶頸,即技術瓶頸、經濟瓶頸和治理瓶頸。其中,技術瓶頸主要圍繞電池壽命與系統集成難題;經濟瓶頸主要體現在成本結構與投資回報上;治理瓶頸主要表現為標準缺失與監管不足。
如何解決三大瓶頸?呂建中分析道:在技術創新上,需聚焦系統集成、智能管理與電池技術升級,尤其要重視智能化管理,將生產、物流、供應鏈等全流程的數據轉化為核心資產,為決策提供支撐;在模式創新上,除發展虛擬電廠、光伏微電網等新型業態外,需推動電力交易與輔助服務對接,打通產業應用場景;在支持創新上,綠色金融的賦能至關重要,需推動金融產品與行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掛鉤,同時加快貿易便利化與標準體系建設。
在圓桌論壇環節,行業高管深入探討了產業現狀與未來。參加圓桌的嘉賓包括藍豐生化董事、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TO(首席技術官)路忠林,協鑫鋰電首席市場官鄧松,永安期貨首席投資官吳曉峰,興儲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鈉電研究院院長蘇恒。
圓桌論壇環節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鄧松表示,儲能需求爆發導致電芯“一芯難求”,訂單已排至明年,這強力拉動了磷酸鐵鋰材料需求。他預計,明年整個儲能材料的用量都較為緊缺。
對于光伏產業,路忠林坦言,市場偏好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但他認為,當前整個產業是“危中有機”的,應該看到,光伏最大的機會恰恰會在市場低谷時產生,而不是在欣欣向榮的時候。每一輪光伏洗牌之后,一定有公司最終抓住機會并且做大做強。所以他也期待看到更多優秀公司,在這輪大浪淘沙后不僅能存活下來,還能發展起來。
吳曉峰也認同地表示,光伏產業短期內面臨供需失衡等問題,但調整后就將迎來新機遇,企業目前需長遠布局。對于儲能產業,他表示,當前階段可類比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前夜——2020年。但吳曉峰也警示說,行業需吸取歷史教訓,避免過度樂觀而進行的產能擴張。他強調,企業經營如同馬拉松,關鍵在于持續進化,而非一時領先。
蘇恒則聚焦新賽道——鈉電。他表示,鈉資源較為豐富,可避免“卡脖子”風險,且鈉電池在循環壽命和成本上具優勢,該技術正加速商業化,將成為儲能市場的重要補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