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23 20:30:37
每經編輯|金冥羽 賈運可
11月19日美股盤后,整個市場都在焦灼等待英偉達的財報數據。在此之前,關于AI(人工智能)泡沫是否存在的討論愈發廣泛且緊迫,投資者急需從英偉達的業績中尋找信心支撐。不出所料,英偉達再度交出驚艷答卷:第三財季營收達570.1億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的549.2億美元,同比增長62%;凈利潤319.1億美元,同比大漲65%。
受這一利好推動,11月20日美股大幅高開,但這份樂觀情緒僅維持了1個小時,此后納指一路震蕩走低,盤中翻綠并最終以2.15%的跌幅收盤,留下一根難看的大陰線。英偉達股價走勢與納指同步,20日下跌3.15%,21日續跌0.97%,自10月高點以來累計回撤已超15%。
股市熱度驟降的背后,AI基礎設施投資卻依舊一片紅火。美銀分析師預測,僅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支出就將超過4000億美元;英偉達更預期,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支出將達到3萬億美元至4萬億美元。包括英偉達在內的硬件廠商,相關產品需求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但需要警惕的是,當前AI的繁榮局面,更多是科技巨頭“軍備競賽”的產物,其脆弱性已日益凸顯。
脆弱性一:資本市場的結構失衡。
AI基礎設施投資規模龐大,注定只能是巨頭主導的“游戲”,僅OpenAI宣布的投資總規模就高達1.4萬億美元。投資規模越大,催生的硬件與數據服務收入越多,資本市場就越傾向于為頭部贏家買單,這也促成了美股“七巨頭”支配市場的格局。這種頭重腳輕的市場結構缺乏穩定性,一旦AI投資收益兌現不及預期,估值調整將接踵而至。
脆弱性二:為了AI而發展AI。
從語言、圖片、視頻到編程,生成式AI已創造出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各行各業都可用AI重做一遍”的美妙前景,促使科技巨頭不斷堆疊人力與算力,以求搶占未來競爭的先發優勢。基座大模型作為AI競爭中的“皇冠”,集中體現了巨頭的資本實力、技術能力與發展潛力,因此行業陷入“模型越強大越好”的競賽,巨額投資仿佛無休無止。
對芯片廠商而言,開發算力更強大的尖端芯片是保障競爭力的關鍵,技術競爭同樣沒有終點。無論是芯片研發還是大模型迭代,追求效率本身似乎成了終極目的,但這種技術層面的效率提升,能否轉化為真實世界的生產效率提升,至今仍是未知數。
脆弱性三:技術發展與現實需求脫節。
科技巨頭普遍抱有“害怕錯過”的心態,他們承擔不起因對AI重視不足而在未來落伍的風險。這場AI“軍備競賽”未必全然出于進取,其防御屬性同樣突出——即便收益遠不足以匹配巨額投資,巨頭們仍要斥巨資建設AI基礎設施,因為投資規模本身已成為“護城河”的一部分。
對于AI泡沫論,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是最堅定的批判者,其核心論據是AI投資規模的快速增長。但矛盾的是,英偉達與OpenAI同樣面臨增長焦慮:大模型本身并不直接創造經濟價值,只有將AI技術轉化為具體產品,才能實現收入的實質性增長。為此,OpenAI正加速向產品端發力,但發展前景有待檢驗。
英偉達的策略則是大規模投資生態伙伴,既包括OpenAI、CoreWeave、諾基亞等大企業,也涵蓋更多創業型公司。盡管面臨“循環融資”的質疑,但英偉達鞏固AI生態的決心十分明確——其真正期待的是這些伙伴能在各自領域打造出殺手級AI產品,從而為算力芯片開辟可持續的市場空間。但從目前來看,即便部分AI產品取得階段性成功,其產生的效益相較于巨額投資仍是杯水車薪。
脆弱性四:美國宏觀經濟健康度堪憂。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杰森·弗曼指出,2025年上半年,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幾乎完全依賴數據中心建設與AI投資,其中AI相關投資占比接近92%。若剔除AI相關投資,美國其余產業合計成長率僅為0.1%,幾乎陷入停滯。更值得警惕的是,AI投資主要體現為芯片產量的增加,而芯片行業屬于技術和資金密集型領域,創造的就業崗位極為有限,同時AI的普及還導致部分傳統工作崗位消失。如果經濟增長僅體現為資金的大規模流動,而非更大規模人群的收入增長,這種增長的可持續性無疑將面臨嚴峻挑戰。
無論是從估值合理性還是投資回報率來看,AI領域存在泡沫已從爭議性討論轉向既定事實,當前市場更關注的是這一泡沫最終將如何演變。泡沫并非必然走向破裂,橋水基金創始人提出的觀點頗具啟發:判斷泡沫何時破裂,關鍵在于觀察那些可能導致資產持有者集體產生現金需求的事件,而非單純預測資產的長期盈利能力,而貨幣環境是否收緊正是這類關鍵事件的核心變量。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經評論員|杜恒峰
編輯|金冥羽 賈運可
校對|許紹航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