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9 01:39:58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由于參與新股發行越來越無利可圖,甚至是賠本買賣,機構參與詢價的熱情已經大大降低。基金公司減少露面,保險機構也開始“隱退”。
詢價機構數量銳減路演現場的冷熱常常成為研究員直觀判斷一級市場的“溫度計”。記者了解到,據基金公司人士透露,除了八菱科技之外,近期不少IPO路演都顯得頗為冷清。而不少機構投資者在詢價階段已經遠不如之前那么熱情了,參與詢價環節的機構數量達到歷史低點。
記者統計了5月進行招股的27家(擬)上市公司在詢價階段的情況后發現,參與初步詢價的機構平均為36家,與4月份平均37家詢價機構參與的情況基本持平。
而對比一個季度之前的情況就會發現,機構數量下降明顯,今年1月進行招股的上市公司中,平均參與報價的機構有45家,僅一個季度的時間,下降了約2成。
在1月份的上市公司詢價中,超過50家機構參與的情況很多,而在去年一級市場熱絡的時期,動輒一兩百家機構參與詢價的盛況也屢見不鮮。
到了5月份,參與上市公司報價的詢價對象數量大部分在40家以下,超過50家機構詢價的僅有九牧王(601566,收盤價21.32元)一家主板上市公司。
目前,證券業協會公布的有資格進行詢價的投資機構近千家,其中主要的機構投資者有227家之多,而從上述統計數據不難看出,不包括個別“幫忙”機構,如今越來越少的機構投資者愿意“沾手”一級市場。
保險機構“隱退”高發行價帶來陣痛讓機構投資者受傷之深,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人對上市公司“貪婪”融資口誅筆伐,在這樣的情緒下,更多的機構自然地選擇了用腳投票。
翻閱近期新股發行公告,記者發現,目前仍活躍在一級市場的基金公司僅剩下十余家,其中不少只有旗下的債券基金還在參與IPO。
記者也了解到,早在今年年初,一些基金公司已經自覺停止打新。對于個別特別看好的新股,也要經過繁復和謹慎的報備審批,基金經理才被允許參與。
而近期,以雙星新材的破發為“分水嶺”,保險機構也似乎在一級市場 “隱退”。近期新華人壽參與雙星新材新股發行,卻因其畸高的中簽率和上市破發而慘遭巨虧。記者看到,在雙星新材之后發行的新股詢價名單中,便再無出現新華人壽的身影。
此前頻繁出現在新股詢價中的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泰康資產管理公司、華泰資產管理公司等近期也已遁形,只有人保資產管理公司還在不時參與新股發行。
“傷”了一家機構,很可能也就“傷”了一批公司,同業機構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明顯。有基金經理表示,上市公司與投行 “長期不尊重資本市場的感受”,當它未來需要再借助資本市場之力的時候,就會為此付出代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