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1-10-28 09:10:37
股價持續下跌之后,ST中農10月27日收于6.68元的股價跌破了此前曾打算定增時擬定的股價6.73元/股。這也意味著,因定增方要求改進定增方案而叫停的增發項目,想要卷土重來難度加大。
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對于ST中農而言,相較定增,公司找準自己的戰略定位則更為重要:自2001年初登陸資本市場以來,ST中農募投項目全軍覆沒,此后,部分募投項目資金被用以對外股權收購。“從ST中農的報告來看,募投項目資金成為企業收購資金,即使收購的廣西格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能夠給ST中農業績帶來大幅增加,也反映出企業的募投項目缺乏戰略定位的狀況,企業中長發展戰略部署欠樂觀。”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師對《證券日報》表示。
募投項目多數零投入
翻閱ST中農的招股說明書可以看到,上初伊始,公司對自己業務的描述非常清晰:以農作物種子選育加工銷售及農資貿易為主。而成功IPO后,公司共募資約4.9億元,計劃投向30萬噸種子加工、農作物原種基地等6大項目。而這6大項目投資總額約為6.7億元。
從募投項目的分析情況來看,無疑是與ST中農主業遙相呼應的壯舉,而2001年年報則顯示,一年的時間,ST中農對所有募投項目累計投入僅為511萬元,未使用資金則有約4億元存于銀行,其余被用于流動資金周轉。
而直到2004年,除30萬噸種子加工項目有約1145萬元的投入外,其它5個募投項目實際投入金額均為零,時隔七年之后,上述募投項目進展依舊于2004年持平,而已投入千余萬的30萬噸種子加工項目,也因將原控股子公司大華公司轉讓,后期投資將根據公司產業布局規劃進行調整。
從整個A股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雖然不乏因各種原因而將募投項目進度推遲的案例,但ST中農募投大部分項目零投入的狀況則十分少見。“從我們掌握的IPO診斷資料來看,IPO中由于募投項目具有經營風險而被發審委否決的案例較多,但是IPO成功后募投項目出現折戟的案例較占比非常少。投資者應該著重關注此類企業的經營能力,募投項目失敗說明企業主營業務改善缺乏動力,也說明企業在中長期市場判斷方面出現失誤,企業難以出現業績重大轉變。”上述分析師對《證券日報》介紹。
上市十年七年虧損
與募投項目的原地踏步相對應的是ST中農上市以來的業績。歷年年報顯示,上市十年以來,除2004年、2006年和2010年度實現贏利外,ST中農的凈利潤始終處于虧損狀態。而在這十年間,育種行業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先后登陸資本市場的隆平高科、敦煌種業、登海種業、神農大豐紛紛跑馬圈地,在種業的育、繁、推等領域各顯其能,逐漸收縮ST中農在種業的發展空間。
而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師則對《證券日報》解釋,募投項目是企業上市/增發的主要目的,是企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重要手段。如果募投項目難以實現,那么企業的主營業務擴展將受到長期抑制,企業將難以改變經營困局。
直2010年,種子銷售正式從ST中農年報的主營業務中退出,不過ST中農公告中對種業的“重視”程度卻始終不減:2011年,ST中農于10月10日披露定增預案,擬向控股股東定增募資約4.7億元補充流動資金,以“快速做大做強種業及農資貿易業務”。數天之后,該定增預案被叫停,原因即在于控股股東認為此次定增方案需要完善,此前,《證券日報》曾致電ST中農控股股東詢問方案需要完善的具體事宜,但對方回復不便透露。而公司同天公告,以募投資金購入一種業公司股權。但是,從公告顯示的該種業公司利潤情況來看,2009年、2010年及2011年1-8月凈利潤分別為220萬元、651萬元和349萬元。有分析人士認為,從這些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單純依靠該種業公司實現ST中農發展種業的愿望,短期內難以有突破性進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