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4-02 16:50:03
如何讓民眾不再對流量“霧里看花”,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否則,“微信收費”還要受到更多質疑。
最近有兩則關于手機收費的新聞,一熱一冷,熱的是關于“微信收費”,而冷的是浙江省人大希望通過立法來對手機流量計費進行監督,由第三方來監管,讓消費者維權能有法可依。
對于“微信”最終是否收費,在于民眾和運營商的博弈,但對于手機計費問題,尤其是進入“看不見摸不著”的流量計費時代之后,如何讓民眾不再對流量“霧里看花”,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否則,“微信收費”還要受到更多質疑。
浙江省物價部門的數據反映,近年來消費者關于手機流量糾紛的投訴在不斷增多,消費者以前打多長時間電話、發幾條短信,大致都還是能做到心中有數。而現在手機技術發展了,手機費用卻越來越心中沒底。這些流量是怎么計算出來的?看著賬單,不少消費者覺得真糊涂,更惘然。消費者除非出現了“天價”這樣實在不合理的現象才可能去投訴,而對于日常的量到底是怎么流走的,卻難以做到逐筆核實。
專家指出,盡管流量計費系統接入時,會有相關政府管理部門進行檢測和認證其有效性,但對該系統日常運行的監測目前主要還是靠運營商自己實施。作為普通消費者,最多是運營商發短信告知自己已經用了多少流量,卻無法知道在哪些網頁上、哪些應用上耗費的具體情況。這種內部監測,既缺乏公信力,又不利于監管。
語音通信、數據通信等在全社會越來越普及,通信計量涉及千家萬戶,已經成為百姓基本的民生問題。因此,對于手機上網費用,不能全靠電信運營商的自覺,還需要政府部門加強監管,更需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完善并執行明晰的手機流量監管機制,讓消費者能明明白白消費,清清楚楚掏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