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06-13 08:39:27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昨日在中國政府網在線訪談時表示,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與實體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基本可以用貿易和投資活動來解釋。他說,我國的“熱錢”大多源于國內企業和個人的套利行為,與國際上所謂“金融大鱷”涌入境內炒作資產和貨幣是兩碼事。
管濤介紹,過去13年經常項目順差加上直接投資項下的凈流入共計3.8萬億美元,同期交易形成的外匯儲備資產增加3.7萬億美元,說明外匯儲備增長基本上可以用貿易和投資活動來解釋。
他說,我國的“熱錢”與國際上理解的熱錢并不是一個概念。國際上的熱錢一般是指國際“金融大鱷”炒作國內的資產和貨幣,我國的“熱錢”主要跟國內企業的財務運作有關系。國內企業財務運作是順周期的,經濟好時人民幣(6.2175, 0.0000, 0.00%)有升值預期,企業把外匯換成人民幣,以人民幣形式持有。用匯時要么欠境外的,要么向銀行借用對外支付。
管濤認為,隨著國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常項目收支會繼續趨向平衡。同時,我國鼓勵企業走出去,對外資本輸出也會增加,直接投資項下的流動也會從過去的凈流入逐漸走向平衡。
他表示,現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認為人民幣匯率基本進入均衡合理水平,那就會出現雙向波動,這樣就會抑制那些無風險的套利活動。比如,今年2月份以來人民幣匯率走勢預期出現分化,企業財務運作出現調整,會減少資金流入的壓力。
此外,國際上有很多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會使得跨境資金流動有進有出雙向波動成為新常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