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12-31 14:34:50
盡管年末網貸平臺不斷遭遇兌付風險,P2P仍然成為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餑餑”,從聯想億元資金注入翼龍貸到互聯網新秀小米領投積木盒子,不少刷新規模紀錄的融資大案陸續見諸報端。
盡管年末網貸平臺不斷遭遇兌付風險,P2P仍然成為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餑餑”,從聯想億元資金注入翼龍貸到互聯網新秀小米領投積木盒子,不少刷新規模紀錄的融資大案陸續見諸報端。紅杉資本方面近日宣稱,將首輪注資千萬美元投資P2P平臺金斧子,以深度布局互聯網金融藍海市場。伴隨全球最大P2P平臺LendingClub的正式上市,市場各方攜帶資金跑步進場的熱情也日益高漲。
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速擴張的P2P市場中,不少平臺機構基于風控等因素考慮,先后告別原始的小貸模式,逐漸向企業之間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滲透。實際上,在P2P機構謀求轉型同時,來自京東、阿里等電商巨頭以及招商、平安等銀行界大佬則早已在網貸垂直細分領域“謀篇布局”,以挖掘產業鏈融資的“閉環”價值,在線供應鏈融資儼然呈現各方“混戰”局面。
不過,不少平臺或因信披不完整、業務去向模糊、關聯交易嚴重而遭遇市場對其“自融圈錢”的質疑,或因自身供應商上下游之間資金鏈條把控不足,而形成類似鋼貿融資的“資金困局”,致使供應鏈融資虛有其表而難以普惠小微。P2P資深業內人士認為,深挖供應鏈金融,無疑可以形成平臺之間細分化差異化競爭,P2P機構需區分電商和銀行供應鏈融資的市場級別,將真實貿易環節與資金項目流向綁定起來,通過大數據分析風險并將信息公開化,才能擺脫“自融”嫌疑,來滿足草根市場融資需求。
提前布局產業資本“圍獵”供應鏈融資
各路資本風控追逐P2P網貸平臺已經形成一股投資大潮,從風投、券商、銀行到上市公司等,先后加碼互聯網金融。有趣的是,不少來自實業層面的資本大佬也開始垂涎于P2P市場的新蛋糕,并紛紛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提前布局,意圖借助各自垂直領域的優勢,來為旗下貿易、物流等上下游參與者提供相關金融服務。一時之間,供應鏈金融儼然成為P2P平臺之間謀求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利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涉足P2P的上市公司已有40余家之多,總投資額度超10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產業資本近期以相對積極的動作入場P2P市場,一方面是P2P行業市場整體火爆,巨大市場需求和收益令“吸金效應”顯現;另一方面,實業企業自身需要轉型,意圖通過引入P2P網貸通道,來整合線下機構融資,并加速供應鏈內商流、物流、資金流運轉效率,這也使得“供應鏈金融”成為產業資本吸納P2P平臺的重要內容。
相關人士表示,實體涉足P2P的思路主要在于:原本銀行通道的貸款資金不通暢,通過在線供應鏈融資來增加資金渠道,以惠及旗下供應鏈農商戶融資。
“網貸平臺只有做垂直的細分化、打通供應商上下游的資金鏈,才可以做到借貸項目的陽光化、透明化。”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巨頭加碼“閉環”金融差異化競爭勢在必行
產業資本并非是看中供應鏈金融藍海市場的唯一“獵手”。實際上,來自電商、銀行等大資本代表也早已在產業金融領域率先布局,他們擁有大資金、大數據、大客戶的旗下平臺,令公司系P2P意圖在供應鏈融資領域“劃定江山”的努力顯得異常艱難。P2P業內有關人士認為,銀行、電商這類資本“大象”奮力趕超、加碼互聯網金融,或許將此前公司系P2P平臺幾年的積累一步跨過,甚至可能將實力較弱的平臺擠出供應鏈金融市場,三方“混戰”局面在所難免。
11月27日,京東商城與中國銀行聯合對外宣布啟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向供貨商提供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和協同投資等金融服務。今年以來,阿里巴巴、百度、1號店等互聯網大佬陸續開展小貸業務,蘇寧云商、亞馬遜、順豐等電商巨頭也相繼涉足。與此同時,銀行系大佬也開始主動謀求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加足籌碼。比如,招商銀行發布“電商和物流行業的在線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中信銀行與海爾旗下“日日順”平臺合作共推供應鏈網絡金融業務,郵儲銀行與1號店合作上線電商供應鏈金融產品,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和光大銀行均推出了各自的線上供應鏈解決方案。
業界人士認為,電子商務平臺發展,往往需要謀求供應鏈融資渠道通道,加碼在線借貸,無疑可以化解電商平臺所屬供應商資金緊張、資金周轉率不足、金融服務短缺等問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電商自營供應鏈金融,主要意圖是通過控制商品和服務交易中產生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來為整條產業鏈提供系統性的融資支持。
“O2O+P2P模式未來可能將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大趨勢,跨界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還只是起步階段,如果商業模式穩定、風險可控,信用資源得以通過電商圈不斷積累起來,未來還會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上述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電商企業還是實體企業,都需要融入當前互聯網技術爆發的背景,O2O平臺的搭建最后落腳點將在有各自主攻方向的垂直領域,形成各自熟悉行業體系下的“產業閉環”,通過完整的大數據系統和信用記錄資源來控制借貸風險,評估項目價值,加速全產業鏈規模擴張。“類似小米、聯想這樣的大型企業巨額資金注入P2P平臺,其背后的邏輯不難猜到,主要是通過P2P渠道為O2O平臺提供支持。”
面對銀行這類大佬級別競爭者,上述相關人士坦陳,普通的P2P平臺機構無論在資金實力還是風控能力方面都無法與之抗衡,銀行優勢在于資金、人員、網點經驗以及牌照,P2P競爭供應金融領域需要爭取“時間差”紅利,“一方面,銀行在融合互聯網技術方面還需要學習探索,不少市場領域銀行尚未涉足,P2P機構可以在此之前占據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一些銀行不愿觸碰的高風控項目,還有大部分小額信用的擔保融資,由于相關運營和風險控制成本較高,在銀行未覆蓋之前,P2P平臺依然可以享受這種天然紅利,來做這方面差異化的市場。”在他看來,P2P需在銀行電商等大佬趕超之前做差異化競爭,既做風險差異的項目,也要做個性化差異的項目,與此同時陽光化、網絡化傳統線下民間借貸,避免觸及紅線和監管雷區,P2P平臺在供應鏈金融市場方面并非“無所作為”。
風險把控能力不足“自融者”或渾水摸魚
不過,在大批P2P平臺進駐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同時,不少裹挾產業融資的企業卻借助這股潮流而自開資金通道,大肆為自身企業項目進行融資,并模糊了項目具體信息和投資者資金流向,令P2P投資者對項目資金蒙在鼓里,一旦企業資金把控能力出現問題,則平臺自身也會出現兌付風險。而一些并不熟悉供應鏈金融的P2P平臺貿然入場,也可能因對行業熟悉程度不高,風險把控能力不足而遭遇供應鏈資金鏈風險導致的“傳導效應”,最終影響至平臺。
熟悉供應鏈融資的銀行系人士認為,盡管供應鏈金融從理論上可以為中小企業開拓融資通道,減輕融資壓力,但對于整體產業鏈上下游而言,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不排除核心企業需要拉長供應商資金鏈條,拖長還賬周期,過多的銀行及其他信貸資金進入供應鏈,而不加以進行風控,就會變成大企業自身盈利的通道,通過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資金的占用來進行其他方面的牟利。如果平臺商與供應商相互配合,就會聯手套取金融機構的資金,令供應鏈金融成為其“曲線融資”的工具。
專家認為,所謂自融和供應鏈融資的根本差別在于其動機是否存在問題,如果是自融性平臺,一方面,實體企業項目可能根本拿不到借貸資金,現金流和到期歸還都會出現問題,或者平臺自身有意隱瞞項目的細節;另一方面,自融性質的平臺管理也會流于形式,風控不過關,其資金運作模式類似龐氏騙局,很容易踩上“非法集資”的紅線。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如果平臺商企業自身需要做供應鏈融資的P2P平臺,首先需要設立好防火墻,避免平臺商企業和P2P平臺之間形成關聯交易。“以自身經營的平臺而言,旗下家具供應商企業如果需要借款或者成立母公司平臺下的體驗館,首先也要成為新公司的股東,占據有限股份并承擔有限責任,如果通過平臺借款,則將由該公司自己承擔風險。并且平臺自身對上下游企業的數據掌握相對充分,可以根據不同企業的信用記錄來決定借款風險等級,進一步控制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此外,平臺所提供融資的項目進度基本公布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企業和供應商之間進行串聯。”
與此同時,發展供應鏈金融考驗平臺對所提供融資的行業形成的資金、物流和信息等整體系統的熟悉程度,并做到對項目信息超高的把控能力,如果供應鏈上下游之間進行勾結,則可能造成平臺陷入融資套利陷阱。今年下半年,紅嶺創投遭遇的紙業項目的億元壞賬事件,其核心根源正是在于借款人和物流第三方涉嫌合謀設騙局,由于平臺自身對抵押物信息掌控不完全,遭遇倉儲、物流公司合謀,將貨物重復抵押給銀行進行騙貸,同時借款人企業與下游核心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之間恐存在關聯,造成平臺中招。在業內人士看來,平臺涉及供應鏈融資,還需要對行業有一定的熟悉程度,雖然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市場前景很大,但如若沒有完整的數據技術風控能力,創新業務也最終會拖垮平臺,導致平臺轉型失敗。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