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7 01:15:5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馬偉民 發自北京
記者觀察:O2O拼車模式存四大短板
◎每經記者 馬偉民 發自北京
權先生是北京的一位白領,平時開車上下班,在兩個星期前,他加入了嘀嗒拼車,成為一名拼車車主。
據權先生介紹,在上下班的途中,他會選擇捎上一名順路的乘客,將乘客送到指定地點后,再開到自己的目的地。平均每天會接1~2單,算上拼車軟件給予補貼,一天能夠有將近50元左右的收入。“自己的生活,確實因拼車軟件在發生一些改變。”
事實上,這種拼車模式正在國內一線城市悄然流行,但由于此前出租車、專車市場補貼大戰的火藥味太濃,拼車軟件市場的風頭幾乎完全被前兩者所蓋過,因此外界對這一市場的發展了解較少。如今隨著滴滴即將入局,拼車市場被推到聚光燈下。這個原本并不為大眾所了解的共享經濟用車理念,在媒體的渲染和投資人的追捧下,拼車軟件是否將成為O2O出行市場的下一個“萬億級”風口?我們不妨來聽聽消費者、業內如何看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多方了解,并結合消費者的體驗和業內看法,以及整理相關資料后發現,拼車APP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存在不足之處:首先,定位局限。
在服務模式、服務費用、鼓勵政策等方面的限定下,拼車APP對于用戶,不管是車主還是乘客的定位都相當清晰:車主基本不以營利為目的,乘客較為注重性價比,主要需求不在于即時出行。目前拼車的價格大部分等于或小于出租車的基準價,并且由于拼車的特性使然,車主很少有像專車一樣高頻次接單的情況。據了解,目前大部分的拼車司機一天只接1~2單,平均下來也就30~50元,這些錢只能攤薄養車成本,絕無盈利生財的可能。不能否認,正是因為這樣的用戶群特點,才使各家平臺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政策風險,也正是因為這種特點,使目前的行業發展存在較大的局限,造成各家拼車APP成為提供信息獲取服務的平臺,充當中介作用,商業模式尚不十分明朗。
其次,接單困局。
目前拼車APP的主要功能在于實現資源對接,而且多數在于滿足通勤交通需求,區別于即時出行的需求,這種需求長遠來看車主與乘客的匹配將越來越趨于穩定,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產生跳單,繞過平臺私下達成交易。雖然用戶未必完全離開平臺,但是用戶活躍度的下降,必然對平臺其他延伸業務造成影響。目前絕大多數的拼車是以上下班為主,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寫字樓和商圈的位置都比較集中,對于車主而言,除非順路,否則不太可能會繞路去接單,這也違背了拼車的共享理念,并且由于上下班的時間段較為集中,在中午、晚上時,接單量就會直線下降。這也意味著,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時間上,拼車都無法做到像專車、出租車一樣隨心所欲出行。
其三,市場培育。
客觀地講,拼車已經存在多年,但是拼車市場一直沒有大的起色,目前拼車APP主要覆蓋一線城市。從補貼、鼓勵一對一服務這些手段可以看出,拼車APP希望借此降低嘗試門檻,贏得更多用戶嘗試拼車。當沒有大量資本或巨頭介入市場的時候,用戶習慣的培育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拼車APP正處于這樣的階段。
最后,經營風險。
一直以來,拼車多以優化交通資源配置、改善環境的形象示人,商業化則提及較少,但是其商業化探索從未停止。從互聯網角度,拼車APP同樣需要先聚集起大量用戶,然后再從用戶中尋求變現方式,可惜拼車APP目前依舊沒有清晰的商業化手段。
此外,政府也在觀察拼車軟件的動向,據微微拼車CEO王永介紹,年前他們和北京市交管委達成口頭協議,拼車的價格應該在出租車的50%左右,如果達到70%以上,就有黑車營運的嫌疑,而類似嘀嗒這樣的拼車軟件,起步價就在10元,價格和出租車相差無幾,盡管目前政府層面鼓勵共享出行,但如果價格持續走高,很難說有關部門不會出面進行干預和限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