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8 00:43:17
此次會議將推動信息技術更好服務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提上議程,并將逐步開展5G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網絡扶貧、普惠性在線教育等12項優先行動。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12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加快信息化發展,促進資源互聯集成、高效利用,提升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對推動“中國制造2025”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新動能,提高群眾生活品質意義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將推動信息技術更好服務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提上議程,并將逐步開展5G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網絡扶貧、普惠性在線教育等12項優先行動。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五年,扶貧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不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建設小康社會就是一句空話。
竹立家表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完全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
本次會議通過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重點實施寬帶鄉村和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采取移動蜂窩、光纖、低軌衛星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及偏遠地區4G網絡覆蓋。
提到網絡扶貧,不少專家表示2016年是網絡扶貧“元年”。今年10月,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網絡扶貧行動計劃》,正式提出實施“網絡覆蓋工程、農村電商工程、網絡扶智工程、信息服務工程、網絡公益工程”五大工程。
11月29日,全國網絡扶貧工作現場推進會召開,提出要多方合力極大釋放“數字紅利”,讓“網絡紅利”廣泛充分惠及貧困地區人民,真正實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互聯網,不讓貧困地區、人口在信息化時代掉隊。
竹立家表示,扶貧的出路有五個方面,首先是分類改革,也就是精準扶貧,從過去到鄉縣直接到人;其次是提高農村的城鎮化程度,解決城鄉差別化問題;第三是社保問題要跟上;第四是財政支持;第五是政策扶貧。
“網絡扶貧是比較新的概念,過去偏遠農村地區之所以貧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封閉,加快偏遠農村地區網絡覆蓋,發揮互聯網優勢,對于轉變傳統經營模式,加快信息流通具有重要的意義。”竹立家說。
本次會議特別強調,構建統一高效、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國家數據資源體系,打通各部門信息系統,推動信息跨部門跨層級共享共用。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等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推進公共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
竹立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做好網絡扶貧工作,地方政府不能只靠自身力量單打獨斗,而是要善于借力,廣泛動員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公益組織、網民等市場化和社會化力量參與網絡扶貧工作。
在竹立家看來,網絡扶貧是未來扶貧政策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但網絡扶貧的實施還存在不均衡的現象。
“南方城市農村普遍發展較好,而中西部由于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管怎樣,網絡扶貧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竹立家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