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1 00:31:48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村產業融合涵蓋現代化農業、規?;洜I等,同時也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及新業態?!?/p>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編輯 陳星
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編輯 陳星
12月19日~20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會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門研究“三農”工作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12月17日召開的農業部黨組(擴大)會議提出,要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推進質量興農,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大力推進綠色發展,推進創新驅動,推進農村改革,把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到新水平。
農業結構要調好調順調優
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要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
在此前提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當前,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已有良好開局,但離調優調高調到位還有很大差距,市場供需不匹配、農牧結合不緊、種養循環不暢、產業鏈條不長、區域布局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農民存在‘不愿調、不會調、敢調’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結構性矛盾不斷聚集,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壓力加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這迫切需要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更多依靠市場力量,增強農業自身發展活力。”
在韓長賦看來,下一步調結構的關鍵是要順應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確保產得出來、賣得出去,并爭取賣個好價錢;發揮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讓農民愿意調、主動調。
會議強調,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大的一場硬仗。”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認為,“接下來的幾年我們還要繼續深化稻谷、小麥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基本的方向就是按照價補分離的方向。價格由市場來定,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我們對生產者實行直接補貼,市場定價,這是一個基本的改革思路。我們的農業政策也要由過去價格支持和干預為主,逐步轉向以直接補貼的綠箱政策為主。這樣一來我們就會逐漸地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理順,真正使得我們的農業,我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都是有效供給。”
產業融合劍指提高產業鏈收益
會議提出,要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為8.2%,第一產業投資增長速度高達21.8%,其中主要是民間投資,而且主要是投向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領域。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表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符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目前,產城融合、農業內部融合、產業鏈延伸、新技術滲透,都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路徑。
“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事實上就是以農業為基礎,向二三產業進行擴展”,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具體來說,農村產業融合涵蓋現代化農業、規模化經營等,同時也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及新業態,比如農產品電商、休閑農業、旅游農業及增產型服務業,可以購買農機具專門為農民提供農機具作業服務,也可以通過測土施肥等給農民提供服務。”
而在頂層設計之下,各地亦將現代農業發展路徑聚焦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1月1日,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出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四川農業創新綠色發展行動方案》,對農產品有效供給、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品牌農業發展和市場開拓、農業經營體系創新、農業生態保護治理6方面重點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據四川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透露,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新動能,將是明年發展的總體思路,將聚焦綠色發展、融合發展,重點發展農業產業融合園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