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06 00:03:29
這次所謂的央行“加息”其實是在銀行間市場進行,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對存貸款利率進行調整,實際上這更應該被看成新的歷史背景下央行一次“去泡沫”的勇敢嘗試。
周浩
筆者讀碩士的時候,導師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澳大利亞老頭,他曾經在IMF工作,參與過亞洲金融危機等若干重大國際金融事件的處理。我們經常在他的辦公室聊天,其中的一個話題幾乎每次都會聊起,但卻又沒有答案——央行是否應該向資產泡沫開炮?
按照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央行需要關注的是核心通脹率和就業指標,并按照所謂的“泰勒法則”進行貨幣政策的操作。而“泰勒法則”中的兩大關鍵變量就是通脹和就業。
直到幾天前,美聯儲主席耶倫在一次公開講話中,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討論“泰勒法則”。這樣的一種討論,似乎帶有某種學究氣,因為在現實世界中,央行已經很少真正按照“泰勒法則”來制定貨幣政策了。“量化寬松”政策被推行之后,“泰勒法則”已經被束之高閣。
其實,可能所有的央行官員都想重新拾起“泰勒法則”,因為這樣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簡單一些,也會讓他們更像一個體面的經濟學家。
但現實中,我們卻看到了一次一次類似的景象:央行不得不出手抑制資產泡沫,但又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到底什么是泡沫?如何才能有效地抑制泡沫?
中國央行在春節前后的若干次“加息”,成為了新歷史背景下的一次“去泡沫”的勇敢嘗試。
本來,中國已經面臨資本流出的壓力,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已經在緊縮,但央行仍然上調多個關鍵期限的市場利率,還是不得不讓人心生一定的疑慮。
回到傳統經濟學上來看,目前央行不具備全面加息的基礎。這是因為盡管PPI出現明顯的上行,但CPI通脹率仍然在低位運行,這似乎更像是一個“供給沖擊”:即因為去產能導致了某些原材料產量下降,從而帶來了上游產品價格的上升。但這樣的沖擊理論上不會持續太久,CPI處于低位,表明需求并不旺盛,在一定的時期之后,供給與需求會重新達到新的平衡,PPI也會逐漸回到低位。
央行的出手,似乎并非完全從這些經濟指標本身考慮。
“加息”之說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疑問——這次“加息”其實是在銀行間市場進行,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對存貸款利率進行調整。那么問題就來了,誰在依賴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呢?
答案很無厘頭,依賴銀行間市場資金的,是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我們從一些指標可以看出端倪。
首先,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擴張步伐從2015年開始特別迅速,與M2之間的“剪刀差”也開始擴張。
簡單來看,M2一般指所有的存款,但銀行業總資產擴張速度超過M2,代表著商業銀行的資產擴張并非完全根據其存款速度進行。
資產與負債必須是匹配的,換句話說,商業銀行的資產擴張是通過獲取其他資金來進行的。這些資金主要來源于同業市場,而最終的水池是銀行間市場。更有意思的是,在銀行間市場上拆入資金,事實上可以起到“加杠桿”的效果。
假設一下,如果商業銀行傳統上只根據自身的存款進行擴張,并沒有一個共同的資金市場,那么其資產擴張就是根據其存款總量來進行。如果大家所有人都把錢拿出來,放在一個池子里,那么資金的使用效率就會提高,這跟“滴滴”打車的道理是一樣的。
而如果央行意圖維持資金成本,承諾資金成本超過一個水平,就會向池子里面注水,那么大家會越來越依賴池子里的水,也會按照央行承諾的資金成本來推廣業務,最終也造成資金需求的增加。
舉個例子,如果“專車”承諾假如高峰期的“小費”超過10元錢由“專車”承擔,那么乘客的乘車需求就會增加——本來要坐地鐵的人,也有一部分考慮轉用“專車”,這可能會最終導致車輛供不應求,有錢也打不到車。
通過統計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剪刀口”在2011年~2012年也出現過,最終的“收窄”是因為2013年的“錢緊”。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眼下的這次“加息”,其實背景與2013年的“錢緊”相似,只是央行吸取了當年的教訓。與其快速“去杠桿”導致市場出現崩盤跡象,最終不得不出手相救,還不如通過脈沖式漸次收緊的方法,通過“煎熬”的方式讓市場緩慢地“去杠桿”。
到底是哪一類金融機構在更加快速地擴張呢?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來說,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擴張更快。
那么誰是這些資金的最終用戶呢?我們心里都很清楚,是非銀行類金融機構、近些年快速擴張的各種金融公司、各種不計成本“拼補貼”的O2O公司、“首付貸”等等。我們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把泡沫又吹得更大了一點,同時也指責別人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從過去的若干次經驗來看,簡單的“去杠桿”有可能帶來類似金融危機的風險,導致央行不得不出手相救,此后杠桿也會越來越高。而此次央行調整銀行間市場利率,有可能邁出了正確的一步。
(作者為德商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本文轉載自冰川思想庫,公眾號ID:bingchuansxk)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