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06 00:03:30
總體來看,央行全面提升逆回購操作和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是有其經濟基礎支撐以及客觀經濟運行規律要求的,并非毫無根據。
莫開偉
2月3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進行逆回購操作時,將7天期、14天期、28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分別由2.25%、2.4%、2.55%上升到2.35%、2.5%和2.65%;同時,自2月3日起將上調常備借貸便利(SLF)隔夜、7天、1個月利率分別由此前的2.75%、3.25%、3.6%上升到3.1%、3.35%和3.7%。
有觀點認為,央行此次全面提升資金利率是貨幣政策全面逆轉的信號。尤其上調MLF利率是央行自2014年以來第二次上調政策利率,表明央行貨幣政策從穩健偏寬松周期逐步進入中性偏緊周期。
那么,這背后到底有什么隱秘?其深刻用意又在哪里?總體來看,央行全面提升逆回購操作和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是有其經濟基礎支撐以及客觀經濟運行規律要求的,并非毫無根據。
首先,央行是落實“貨幣政策從穩增長轉向防風險和促改革”的政策意圖,以便進一步體現金融去杠桿和防風險的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過度擴張總需求可能會進一步固化結構扭曲和失衡。加之通脹預期有所抬頭,部分領域資產泡沫問題較為嚴重,開放宏觀格局下還面臨著匯率的“硬約束”和資產價格的“強對比”。在這樣的宏觀大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需更加中性、更加審慎,更好地平衡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
其次,近期國內PMI超預期,表明經濟企穩回升好于預期,為提高資金利率提供了可能。尤其年初銀行業信貸超預期,若不提高資金利率成本,商業銀行有重走信貸擴張的老路的可能,這對實體經濟去杠桿及去產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帶來不利影響。
為此,央行全面提高資金成本對引導商業銀行收縮信貸提供了預警信號。而且從去年底到今年1月房地產情況看,樓市回暖跡象明顯,雖然對去庫存有利,但可能促使開發商重新進行大規模商品房開發,有可能助長房地產泡沫。我國房地產需要實實在在的去杠桿,這也為提高資金成本,為收縮房地產信貸提供了契機。
第三,從國外情況看,歐美PMI和通脹攀升,人民幣匯率持續大幅下挫的壓力減輕,央行有實力提供資金成本以抑制資本外流。而且全球制造業持續復蘇,通脹預期仍存,就業市場保持強勁,這為全球貨幣政策轉向提供了支持,也是我國政策利率全面上調的基本面背景。
國家統計局2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制造業PMI為51.3%,略低于前值51.4%,連續6個月位于榮枯線上方。剔除春節擾動因素,1月份制造業仍有所回暖。再如近期美元指數強勢不再,并一度向下跌穿100點,人民幣獲得休整機會,階段性下調告一段落,并順勢大幅反彈,外匯占款的收縮幅度也將相應明顯下降,央行借機進一步在邊際上收緊流動性。而最新公布的PMI數據也顯示,通脹短期有上升跡象,這也為央行的操作提供了支持。
目前,央行同時調節長端、短端利率,一方面會帶動資金成本上升,但流動性仍屬充裕;另一方面,國內利率抬升將會擴大中美利差,進而增強人民幣計價資產的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國資本外流的壓力。
從當前看,央行全面提升資金利率也有其深刻用意:其一,表明央行具有強烈的金融去杠桿意圖。因為自2016年8月末以來,貨幣市場的利率中樞和波動性已在提高,但央行沒有明確提高任何一項政策利率(包括存貸款基準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利率、MLF利率、SLF利率等)。從深層次原因來看,公開市場操作利率、SLF利率、MLF利率上調與之前提高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一脈相承,這是央行提高資金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據統計,2月份,逆回購預計到期金額為17300億元,MLF預計到期4000億元。有機構分析認為,在資金大量到期的情況下,上調利率將全面提高銀行系統從央行獲得資金的成本,去金融同業杠桿勢在必行。
其二,去杠桿和控制地產泡沫有必要引導利率適當上行。銀行業同業負債方面,在當前未把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的情況下,全國大型銀行同業負債占比相對穩定,自2010年以來基本保持在6.2%左右的水平,2016年12月的為6.93%。但中小銀行的同業負債占比則自2010年以來呈現上升態勢,至2016年12月這一比例已達21.66%,銀行同業去杠桿仍在路上。房地產方面,近期,一線城市房價再次出現上漲勢頭,考慮到去年12月份信貸規模仍然較大和地產投資再創新高,貨幣政策有必要通過適當引導中長期利率上行,以抑制地產泡沫。
對此,企業和廣大投資者應依據貨幣政策合理搭配投資品種,優化投資結構,確保在央行資金利率提高、商業銀行信貸面收縮的情況下生產經營正常運行。
(作者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