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16 23:48:44
自去年三季度以來,熱點城市樓市調控頻頻升級,這無疑為鏖戰長三角區域的一眾房企,增加了不確定性因素。調控之下,布局于此的房企拿什么再度實現較高增長?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隋丕寧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隋丕寧
去年,長三角站在了風口之上。國家級規劃及核心城市交通布局等利好,一眾房企舍命在此高價拿地。搶占長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與蘇州等城市,成為能否進入一線房企的“標配”。
從新晉千億級房企2016年的業績來看,無不受惠于長三角區域的鼎力貢獻。二梯隊如新城控股、旭輝集團、中南建設、陽光城等,今年鉚著勁兒要進軍千億級,長三角無疑是其發力的重要籌碼。
然而,自去年三季度以來,熱點城市樓市調控頻頻升級,這無疑為鏖戰長三角區域的一眾房企,增加了不確定性因素。調控之下,布局于此的房企拿什么再度實現較高增長?本期房產周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萬科、碧桂園、金地、融信四家各具特色的公司為個案,深度剖析其突圍之策。
明清以降,長江三角洲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沿海貿易的重要舞臺。2016年5月,《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正因長三角地區所具備的戰略優勢,眾多房地產業內人士認為,搶占長三角成為能否進入一線房企的“門檻”。從2016年新晉千億級房企來看,長三角區域的銷售貢獻率無不占據重要地位。
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也曾表示,未來綠地新的增量和亮點也會重點布局長三角,尤其會選擇上海周邊具有溢出效應的城市。
融信集團董事副總裁林峻嶺也曾表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能為在長三角發展的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平臺,企業應該抓好這個機會。”
●廣積糧:規模之爭背后的土儲競賽
長三角是房企最重要的戰場之一,這點從區域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讓規模可見一斑。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南京、杭州、上海和蘇州的土地出讓金均超過千億(只限市區,不含工業用地和安置房),其中南京以1719.3億元位居第一,第二名杭州相差95.2億元。
土地儲備規模,是房企較量的基本要素。
從目前全國的情況來看,房企紛紛展開規模沖刺,恒大、萬科、碧桂園進入3000億元階段,融創、華夏幸福、綠城、華潤置地、金地躍進千億梯隊。2016年,不少房企超額完成全年任務,2017年主要房企還上調了銷售目標。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集團內部會議上表示,2017年目標之一是地產集團實現銷售4500億元,實現核心凈利潤243億元。融創中國也表示,2017年有信心實現2000億元銷售額。
2017年的房地產市場,房企之間拼的就是基礎和速度,也即土地儲備、推貨量和周轉率。
各個區域的土地出讓情況側面反映出房企的拿地力度,進而可看出企業在各個區域的后發能量有多大。上海、杭州、蘇州、南京,依然將是2017年整個長三角乃至全國樓市的主要陣地。
從綠地公開的數據可以發現,整個2016年其在長三角重點城市的公開土地招拍掛市場拿地金額達到127億元,拿地面積為53.8萬平方米。
萬科在長三角重點城市的土地市場上以并購合作的策略,大力推行在長三角布局的戰略。
2015年報里,萬科提及將嚴控投資風險,堅持在城市功能和配套成熟、具有人口支持力的地區發展項目,對重點城市提前布局。2016年的萬科,嚴格遵循了這個原則。
除了一線巨頭,二三梯隊房企儲糧也較為生猛。2016年,中南建設一二線城市戰略轉型加速,尤其是在長三角區域。據好地研究院統計,2016年至今年春節前,中南建設通過招拍掛在長三角區域共競得22宗地塊,拿地額高達259.8億元,占到去年銷售額的50%。
此外,據好地研究院統計,2016年新城控股在長三角重點城市公開土地出讓中拿了16宗地(張家港連體地塊算一宗),斥資298.7億元,總面積154.3萬平方米,總體量395.4萬平方米,平均樓面價7553元/平方米,平均溢價率176%。
2016年,對融信來說,也是拿地較多的一年。據統計,融信通過招拍掛在全國土地市場共競得16宗地塊,總拿地額421億元,權益拿地額272億元。其中,13宗分布于長三角區域的上海、南京、杭州、蘇州(昆山)等城市,拿地額375億元,占總拿地額的89%。
●高筑墻:做大業績謀話語權
克而瑞華東區總經理劉晨光告訴記者,現在長三角拿地的開發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全國規模型開發商,以3000億元銷售額為一檔。他們由于自身戰略,對城市核心區和邊緣城市都會積極介入,以便完成銷售計劃。
第二類是有望沖擊規模的開發商,這類房企提出的戰略是深耕城市。他們會選擇核心城市,這些區域無論時機好壞,只要把城市的規模做大還是能保證銷量,這部分企業看的是城市周期,不太看重政策周期。
第三類是“調倉型”開發商,以前大本營可能在福州等地,為了更高增長,這些開發商也成為長三角拿地的中堅力量。
這三類開發商匯聚長三角,競爭格局到底將怎樣演變?
以南京為例,克而瑞數據顯示:2016年銷售金額前十的房企中,南京萬科和保利地產均突破百億。其中,南京萬科全年成交金額達118.80億元,保利地產以103.94的成交金額緊隨其后。第三名朗詩96.86億元,排名第十的碧桂園成交金額也有66.31億元。
“排名前列的房企之間未來差距只會越來越小。”劉晨光表示,有些開發商沒能占據這些大市場的主要份額,而導致一這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房企普遍缺貨。
由此,房企對長三角重點城市的土地,更為渴求,不僅是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長三角一二線重點城市,周邊二線省會城市的部分重點地塊也受到關注,而這也讓企業拿地成本越來越高。
以綠地為例,從綠地近三年的拿地情況看,2016年,綠地雖然在長三角區域拿地量出現較大幅度減少,但拿地金額卻不斷攀升。好地網數據顯示,2016年綠地通過招拍掛在長三角區域共競得8宗宅地,拿地額高達235.59億元,僅南京就耗資80.6億元,在蘇州也花費了53.93億元,在寧波則用了23億元。
億翰智庫指出,預計未來2~3年房地產行業將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三層次競爭格局。小型企業逐步退出公眾視線,具有一定話語權的企業將至少達到1000億元的銷售額;而行業Top 10企業將紛紛邁上3000億元階段,行業競爭日益加劇。
●突圍戰:占有量之外還拼能力和技巧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熱點城市樓市調控升級加碼。對于高價拿地的房企來說,長三角區域也成為2017年最艱難的競爭地帶,如何突圍,房企拼的是能力和技巧。
僅以拿地操作而言,克而瑞杭州區負責人韓云霞指出,在長三角熱點城市拿了高價地的企業,會再拿一塊出貨速度快的流量型地塊去平倉,調整貨值結構。
“今年許多熱點城市都在搖號拿地,對于國企來說,管理等成本會高一些,但對民企來說,反而是拿低價地的機會,只要有利可圖,很有可能會比去年價格低。”
“沒辦法,搶地將是家常便飯,所以必須更有技巧。因為現在情況就是所有開發商的貨值都不夠賣。”劉晨光進一步表示,在這些城市,誰要是拿到地,排名立馬就發生變化——只要運氣好,多拿兩宗地,一塊地貨值20多億元,兩塊地50億元,足以影響整個年度排名。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房地產市場這輪競爭將決定一些房企的生死存亡。不快速拿地、不創造銷售、不擴張規模,在下一輪上升周期前建立資源優勢,就可能被拋出戰場。踩準這輪行情的節奏,房企則可能在未來的格局中占據一席。
韓云霞直言,對于房企來說,只有長三角核心城市的占有量大才能在房地產的前沿圈層立足。如果在這些核心城市沒有實現深耕,也很難在行業內有一席之地。對房企來說,如果還有規模需求,想要在行業內持續深耕,在核心城市一定要有大量項目去做,并且長三角依然是重中之重,具有戰略意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