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2 12:01:09
每經編輯|靳水平
每經記者 靳水平 每經編輯 趙橋
當下,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中國大多數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無人便利店等新興業態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無人便利店結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一種新零售體驗由此而生。
實際上,每一次時代趨勢的興起必然對當下的商業格局造成沖擊。而零售業作為上接生產、下連消費的重要行業,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掌握著商品流通的最終環節,勢必在時代趨勢的觸感方面反應更為強烈。新零售概念已興起,無人便利店近來表現也十分搶眼。
從無人便利店誕生之日起,就迅速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紅”。美國公司亞馬遜去年年底發布無人店Amazon Go的概念后,引起全球對無人便利店的關注。今年來,在國內,眾多無人便利店相繼落地,引發了各路資本競相角逐。
那么,什么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無人便利店?支撐無人便利店長期發展的內在邏輯在什么地方?近日,在北大光華西南論壇舉行期間,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 圖片來源: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官網
“如果把原因歸結于技術的話,我認為無人便利店和共享經濟興起的背景是一致的。”張影說。
他認為,無人便利店,“無人”兩個字沒那么重要。真正的無人零售作為新零售的一種,一定是由數據所驅動的。如果沒有數據支撐,所有的無人便利店就是一個空殼子,就是大一點的無人販賣機而已。從自動販賣機來說,你先投幣再拿貨,而無人便利店則是用了技術手段來避免信用風險,比如可以和賬戶關聯,“并不是無人的商店,就是代表未來的。”
張影表示,“真的無人零售是新零售的一種,一定是數據所驅動的,也就是說我們在講無人商店的時候,我們能看見的,這里面沒有人了。更重要的其實是無人便利店這里面需要備什么貨,我什么時候備貨。”
“同一個店你在三小時賣完和三天賣完,你的運營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無人也可以是傳統零售,只是做了一個售貨機而已。”張影說,目前無人便利店作為一種新興商業形態,也有不成熟的地方,最大的體現就在數據的處理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預測能力。
“對于無人便利店來說,很大程度上需要數據的精細化,在我看來目前這是一個障礙”,張影表示,包括人臉識別等各種技術的運用,其實都不如對整個價值鏈的把控重要。
“在我看來,新零售的核心就是能否實現數據驅動。”張影說,數據的切入點其實就是消費者需求,通過對數據的精細運用,來預測需求,滿足消費者,更好的提升零售效率。
張影認為,新零售并不是要展示一個形式上的創新。一個傳統的零售店,也可以是新零售,只是你看不到它背后通過數據對運營流程進行了優化。
按照張影的說法,很長時間以來,零售都比較粗放,以前就是看看出貨單來進行調整,對需求進行預測。而現在,可以通過對數據的運用來優化整個產業鏈。“新零售一定是整個價值鏈的裱花,如果僅僅是在售賣運營過程中,做了一些預測,這樣其實也不錯,但它不符合新零售的核心。”
“不要看到實體零售就是傳統零售,不要看到在互聯網賣東西就是新零售。通過數據對效率提升,這是才是新零售的核心,除此,我并不認為它是新零售。”張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