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07 10:46:04
11月27日,西藏珠峰曾發布一則公告稱,擬與合作伙伴共同收購一家聚焦鋰資源勘探開發的境外上市公司,借此進入新能源上游資源開發領域,分享新能源汽車行業高增長的全球紅利。隨即,該收購動作引來了上交所的問詢。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靳水平
每經記者 靳水平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受益,鋰電池行業成為熱點之一。以有色金屬固體礦產資源開發為主業的西藏珠峰(600338,SH)也欲涉足其中。
11月27日,西藏珠峰曾發布一則公告稱,擬與合作伙伴共同收購一家聚焦鋰資源勘探開發的境外上市公司,借此進入新能源上游資源開發領域,分享新能源汽車行業高增長的全球紅利。隨即,該收購動作引來了上交所的問詢。問詢主要集中在收購標的具體信息,擬采取的收購方式等問題。
12月5日晚,西藏珠峰披露了對交易所的回復函,披露該項目的情況和進展。
西藏珠峰參與的該宗收購,將由其設立的投資并購基金來完成。
今年8月份,西藏珠峰與歌石祥金、華融華僑簽署協議,擬成立西藏珠峰歌石華融資源投資并購基金(以下簡稱并購基金),基金總規模約為100億元人民幣。
公開信息顯示,歌石祥金是西藏珠峰的第二大股東,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持股后者15.31%。
11月底,西藏珠峰披露進展稱,收到并購基金合作方歌石祥金關于并購基金重點備選投資項目的說明,擬收購境外鋰礦資源公司項目。
該并購基金的情況,是上交所問詢的重點所在。問詢主要圍繞截至目前并購基金的認購規模,已經達成合作意向和擬達成合作意向的機構名稱、認購份額等問題。
西藏珠峰在此次回復函中披露,由于基金管理公司尚未完成工商注冊,更未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故不能進行任何募集認購行為。已達成的合作意向和機構方面,華融華僑擬以自有或自籌資金認購不超過10億元;上海路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擬以自有或自籌資金認購不超過5億元;西藏珠峰與歌石祥金擬以自有或自籌資金合計認購不超過10億元。
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方面,擬達成合作意向的機構有:天津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三峽工程建設基金等四家企業,相關出資與合作條件正在洽談中。
西藏珠峰還提示了相關風險,其表示,隨著上述工商注冊、基金業協會登記備案等工作的完成,并購基金份額的募集認購也將會積極推進,但仍存在一次性或分期募集金額未能達到計劃規模的風險。
上交所還問詢到,如果并購基金募集規模及時間進度未能匹配本次擬收購項目,公司有無相應的應對措施。
西藏珠峰對此表示,本次擬收購項目根據實際情況,未計劃匹配并購基金的工作進度。既定計劃是由基金的三家主要發起人,公司、歌石祥金及華融華僑共同投資或融資,利用在境外設立的項目公司完成標的公司的收購及私有化;之后,待并購基金募集設立,經相關方內部決策機構審議,向基金轉讓本次擬收購項目的控股權,由基金提供開發項目資源所需的基建生產投資。
西藏珠峰還稱,目前僅歌石祥金和賣方簽訂了《投資框架意向協議》,后續能否最終成功完成具有重大的不確定性。
上述收購,是以不低于2億美元的總價格購買標的公司100%股權。據介紹,標的公司是一家聚焦鋰資源勘探開發的境外上市公司,公司核心資產系其全資子公司的鋰礦項目。
標的鋰礦公司為初級礦業公司,近年業務工作主要聚焦在資源擴張和降低開發風險上,目前并未產生任何主營業務收入。2016年6月,標的總資產為1.61億元,凈資產為1.57億元;2016年1~6月實現凈利潤為負2700萬元;2017年6月,標的總資產為3.23億元,凈資產3.21億元,2017年1~6月實現凈利潤為負1300萬元。
西藏珠峰在回復問詢函中提到,公司目前以有色金屬固體礦產資源開發為主業,未有鋰資源相關資產,也沒有鋰資源業務的運營經驗,同時自身在人力、技術、管理等方面也均存在不足。鋰鹽湖屬于液體礦產資源,標的公司的鋰鹽湖組成也和中國鹽湖有很大區別,相應的開發技術存在一定風險。
對此,西藏珠峰提出了五個解決方法,其中包括,如收購成功,將保留原項目核心團隊,發揮其近20年的鋰資源項目開發、生產和運營經驗。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鋰資源儲量多,但是優質鋰礦比較少。作為鋰礦下游的鋰電池,主要依賴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而新能源汽車目前受政策推動,以及到2020年到2022年間有所突破。因此企業選擇提前布局產業鏈是合適的。
西藏珠峰表示,標的鋰礦資產目前資源量不低于200萬噸碳酸鋰當量(控制和推斷資源量各100萬噸)。
為了解更多詳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12月6日也聯系西藏珠峰方面,其證券事務代表嚴國慶稱,一切以公告為準,關于具體運作方式后續會公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