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18:29:53
2018新年剛過,重慶兩江新區在印發的《智慧兩江建設實施方案》中提及將推動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園的建設,形成智慧城市示范地標。而這也是當地政府首次明確提出“數字經濟產業園”的概念。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數字蝶變”正在制造業、消費等多個領域發生,由此引發的“數字經濟”則令地方政府競相布局。
2018新年剛過,重慶兩江新區在印發的《智慧兩江建設實施方案》中提及將推動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園的建設,形成智慧城市示范地標。而這也是當地政府首次明確提出“數字經濟產業園”的概念。
相比“數字經濟”這一新說法,在其中扮演關鍵生產要素角色的大數據,重慶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當地便印發了《大數據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數據樞紐及產業基地”,但時至今日,該產業尚未成為重慶的亮點。
此外,目前周邊省市中包括成都、貴陽等城市均與“數字經濟”有了親密接觸,重慶此番加碼布局,能否奪回頭籌,未來也值得關注。
再發力大數據
對重慶而言,數字經濟產業園的概念并非憑空而起。
據兩江新區產業發展集團總經理李寧介紹,上述《智慧兩江建設實施方案》中提及的數字經濟產業園是由互聯網經濟產業園升級而來。
公開資料顯示,重慶互聯網經濟產業園已引進騰訊、豬八戒、中科云叢等創新型企業300多家,R&D(研究與開發)投入占比達到3.92%。
在李寧看來,從“互聯網”到“數字”的差別在于,后者更注重于聚集產業要素、以及大數據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升級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園有利于聚焦產業要素,形成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
按照規劃,該產業園將以電子元器件、通信設備等電子信息制造業為基礎,以軟件通訊、數字金融、互聯網應用3大優勢產業為龍頭,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3大新興產業為突破,構建數字經濟“1+3+3”核心產業體系,到2020年底前引進和培育10家以上大數據龍頭企業,建成5個數字化工廠、云計算大數據中心服務器支撐能力達30萬臺。
那么重慶與上述規劃藍圖尚有多遠的距離?據兩江新區官網2016年底披露,云計算大數據中心服務器支撐能力為15萬臺。
事實上,除了數字經濟產業園本身的積累外,對于數字經濟的關鍵核心生產要素——大數據,重慶則已有雄心多年。
2013年8月,重慶市政府曾印發過一份《大數據行動計劃》,提出了到2017年形成2—3個大數據產業園區、培育10家核心龍頭企業、500家大數據應用和服務企業,形成500億元大數據產業規模,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數據樞紐及產業基地等目標。
“與當初提出的目標相比,重慶大數據產業并未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重慶市社會科學院一名學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于2014年左右開始發力大數據的鄰省市的貴陽,2017年上半年的產值規模已破700億,并預計2017年全年的規模將達1560億元。
人才聚集力待提升
事實上,重慶周邊省市中對大數據產業以及數字經濟“摩拳擦掌”的不在少數。
比如成都在去年10月就發布了《成都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提出建設“西部數都”的目標;西安在去年8月也披露稱到2021年形成1000億元大數據產業規模;貴陽更是早早拉起了發展大數據的大旗。
相較而言,重慶的大數據產業頗有些“起早趕晚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近的表述中,重慶開始將大數據行動計劃調整為“兩手抓”,即一手抓智能產業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培育壯大數字經濟;另一手抓智能化應用,深入挖掘大數據商用價值、民用價值、政用價值,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慶產業基礎較好,特別是傳統工業領域與大數據的融合很有空間,數字經濟集群還是值得期待。”上述重慶社科院人士表示,但同時人才聚集、產業融合等方面也需要繼續發力。
據清華經管學院互聯網發展于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全國擁有數字人才最多的城市中,重慶僅位列第13名,比例為1%,落后于同處西部的成都和西安,人才集聚力仍待提升。
此外,重慶多年來在R&D經費支出投入強度也尚有提升空間。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2016年,重慶R&D經費投入強度分別為1.50%、1.72%,均低于2.1%左右的同期全國平均水平 。
“實施大數據行動計劃進而構建數字經濟,重慶必須首先要保證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上述重慶社科院人士說,這能補齊重慶創新短板,全面提升經濟社會智能化水平的戰略性選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