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1 08:44:32
歐洲缺少對中小創新型企業的投資,他們希望在中國得到一些支持,但是中國的投資理念跟他們的期望差別較大。中國的投資大部分傾向于已經成熟的項目,因為風險較小,這種需求跟他們的想法有差距。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國際化合作已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所認同,尤其是在“引進來”方面。這在醫療行業也不例外。
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外的創新醫療產品在中國轉化落地還面臨著很多挑戰。
6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在青島舉辦,在“創新促進健康——全球醫療創新項目在中國的機遇與挑戰”分論壇上,與會嘉賓針對國外項目落地的機遇、挑戰、問題等進行了熱烈探討。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近兩年來,隨著國家積極推進藥品審評審批改革,國外創新藥進入中國的困局正在逐漸打破。
2018年國家藥監局共批準了48個新藥品種,其中有30多個都是進口新藥。“這相較于很多年前每年只有幾個創新藥的批準,是很大的進步。”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孟冬平感嘆道。
不過,她也坦言,創新藥進入中國市場,面臨巨大發展機會的同時也有很多困擾。她舉例說,國外很多創新醫療產品在和中國產業對接過程中發現有斷層,有時候難以獲得政策的關注和支持。有些項目在資本方面囊中羞澀;有些項目在產業對接方面水土不服;有的項目想落地園區或尋找地方支持,但總是碰到各種困惑。
對此,捷邁醫藥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榮輝表示贊同,他提到,歐洲的中小企業到中國,他們的興趣非常大,機會是肯定的,但也面臨幾個問題:
文化差異方面,我們運作的方式、期望值跟他們不一樣。另外,在法規方面,如何理解好、運用好、遵循好我國的規章制度對他們來說是個難點。
而在融資方面,歐洲缺少對中小創新型企業的投資,他們希望在中國得到一些支持,但是中國的投資理念跟他們的期望差別較大。中國的投資大部分傾向于已經成熟的項目,因為風險較小,這種需求跟他們的想法有差距。
“還有一個挑戰就是臨床資源。他們到中國來,希望能跟中國的知名臨床醫生合作,但雙方直接配合非常難。”高榮輝說。
不僅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會水土不服,本土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面臨很多挑戰和問題。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宜富坦言,要對世界格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化藥源于歐美,仿制藥源于印度的競爭,生物制藥源于美國、英國等國家的競爭。創新競爭格局是普遍存在的,中國還有很大的差距,恒瑞還要很好地學習和實踐。
他表示,不光是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其實中國的創新走向世界同樣有此感受。
他說,在美國,對專利有臨床數據上的互認,但中國創新的臨床數據很難在國際上被認可,包括FDA和歐洲國家的一些認證。
徐宜富說,我們的創新體系還沒有形成,中國只是仿制藥大國,但還不是創新大國。
他進一步闡釋,中國需要以政策支持創新。此外,商保、基金需要發展,資本需要敏銳介入、早期投入。創新的道路還很漫長。
不過他也表示,當前是最好的時代,一些醫改政策極大地鼓舞了國內外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他提到,中國的大健康產業規模占中國GDP的5%,而美國占到19%,由此看來,我國大健康產業有蓬勃發展的空間和無限希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