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06 12:14:55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星
8月6日上午,國新辦就吉林省“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出振興發展新路”舉行發布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有記者就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提問時,中共吉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巴音朝魯表示:“回答這個問題,我既興奮也很自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
巴音朝魯表示,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上, 重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做強農業全產業鏈條。具體關鍵詞包括:調整、融合、綠色、創新。
調整,就是調結構。巴音朝魯表示,吉林的糧食主要是以玉米為主,就是常講的三個70%,吉林農業的70%來自于玉米,農民收入的70%來自玉米,玉米的種植面積也是70%。按照結構調整角度,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增加水稻和大豆,同時糧經作物、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特產品都保持比較快的增長,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過700億斤。
“我省只有2700萬人,糧食商品率非常高,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巴音朝魯說。
對于“融合”,巴音朝魯表示,就是要做好三次產業的深度融合,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農產品加工企業目前已經超過6500家,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60%以上的畜禽產品都要經過加工轉化。
“綠色,就是綠色發展,大力培育吉林品牌‘吉字號’‘長白山’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品牌。”巴音朝魯指出,現在,電商第一位的就是“吉林大米”,可以說是直線上升,吉林大米每年帶動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
創新是指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巴音朝魯表示,農村電商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去年增長36.8%。另外,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等都加快發展。去年,吉林省休閑農業收入增幅為10%。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