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08 23:24:34
每經評論員 李偉
剛剛過去的周末,相信股民們都在翻看自己的賬戶,或者后悔為什么沒買入更多股票,或者美滋滋地幻想來日將有多少進賬。
確實,投資者有充分的理由樂觀。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傳來的都是重磅利好消息。首先是央行宣布降準。接著,大洋彼岸也傳來好消息: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宣布將1099家A股上市公司納入標普新興市場指數,9月23日起生效。
據相關機構預計,此次降準將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而A股市場將迎來跟蹤三大指數體系(標普道瓊斯、富時羅素和MSCI)資本的同步增持,保守估算將合計吸引超過2000億元的增量資金。
這些利好消息到來的時刻,可謂恰到好處。因為,A股市場正是在近半個多月來,整體投資氛圍逐漸熱鬧起來,市場賺錢效應漸漸顯現,市場心態整體趨于積極,人們對行情的預期逐漸好轉。前述兩個重磅消息,無疑就是在一盆逐漸燒旺的火上,添柴或者澆了一些油。
毫無疑問,我們此前反復強調的金秋行情,其成色將越來越深。
不過,利好只是表面。我們更應該明白A股市場整體好轉背后的深層邏輯。這個邏輯是什么呢?總結一下,就是以下幾點。
一是A股背后的強大經濟體在全球的稀缺性和優勝性,已經完全凸顯出來。特別是在目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地區風險事件層出不窮,全球自由貿易遭受挫敗的大背景下,A股依托的良性運行的中國宏觀經濟,在全球經濟體中一枝獨秀,顯示了其強大而獨特的價值。
二是中國徹底告別了“房地產驅動經濟”的模式,牢牢堅守“房住不炒”。這對資本市場的意義,特別是對A股市場的意義,絕對不能小看。我們都明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吸金黑洞。股市長期弱勢,其實也與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賺錢效應是對應的。現在把炒房的路堵上了,資金必然要尋找出路。一方面是流向實體企業,一方面是流向資本市場。這是資本市場長期活水的真正來源。
三是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深度改革也拉開帷幕。特別是科創板的注冊制試點,以增量改革帶動中小創和主板的改革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各項改革切實夯實了市場基礎,退市制度的完善,疏通了資本市場長期以來的“腸梗阻”。這些深度的改革,對于整個市場而言,都是長期穩健發展的基礎。
金秋行情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做投資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最終賺錢。在新的形勢下,一定要有全新思路,我們要投資優質上市公司,以往那種一窩蜂炒作垃圾股和概念股的方式,可能已經不太適用了。同時,應該保持相對穩定的持股。短炒的結果,就是看著行情上去了,自己賬戶上的資金還是原地踏步甚至虧了錢。
當然,股市永遠都是有風險的。保持風險意識,是投資股市的一個首要的前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