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寒冷干旱的中國西北正在變暖變濕

新華社 2019-09-18 21:09:54

Qq__20190525233926.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寒冷、干旱是中國西北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但科學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現變暖變濕的新趨勢。

陳寶福是甘肅省民航機場集團的一名司機,長期往返蘭州市區與機場間。近幾年,他發現這段路變了。

“以前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幾年雨水多,光禿禿的山都變得綠茸茸。下雨的時候看去,有點南方的感覺。”陳寶福說。

在離蘭州千里之外的敦煌,干旱的氣候使得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兩度因雨暫時關閉,石窟周圍的戈壁沙漠竟然長了草。

人們發現的星點變化,早已出現在科學家的視野之中。

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就敏銳地關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況。他后來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推斷。

“此后30年的情況證實了這一推斷。我們運用全球氣候模式,預測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1世紀中葉。”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說。

記者從陜甘寧青等省份的氣象部門了解到,1961年以來西北呈升溫趨勢,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后暖濕化更為顯著。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綠意。敦煌研究院供圖孫志軍攝

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溫0.29攝氏度,降水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攝氏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

中科院等機構的研究顯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區尤為顯著,如新疆大部、祁連山區、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但在西北地區東部,降水增幅不明顯,部分地區甚至略有減少。

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徑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現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現。

自施雅風提出推斷后,專家學者就開展了大量研究,試圖解釋為何西北會出現氣候變化。

中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全球變暖驅動水循環加劇,可能是西北氣候暖濕化的根本原因。

丁一匯說,對于西北而言,水汽主要來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隨著北極變暖,來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氣流作用下,三個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輸送加強,西北降水增多。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介紹,西北地區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更敏感,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更顯著。如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溫0.45攝氏度,明顯高于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

西北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是荒蕪。近年來,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綠、減少了農作物生長季旱情。

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甘肅省降水量為近60年第二,全年水熱匹配好,農作物主要生長季旱情為歷年最輕。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沙漠邊緣外擴速度減緩,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蘭州區域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韓濤介紹,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的綜合評價指標。“近20年來,祁連山區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呈波動上升,2018年達到最大。2018年指標升高面積占祁連山區總面積的39.8%。”

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適種區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

看到這個商機,曾在城里經營酒店的何甲奇返鄉創業,在海拔超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建立農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脫貧。“現在高海拔地區也能種菜,錯季上市菜價高,去年收入了146萬元。”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綠意。敦煌研究院供圖孫志軍攝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宗省認為,從短期看,抓住有利機會適當增加農業種植規模,對地方經濟發展有積極意義。

但不可否認的是,氣候變化是“雙刃劍”。

近年來,西北出現“旱澇并存并增”的新情況。2018年以來,黃河上游連續經歷兩個豐水年,多個水電站防汛形勢嚴峻,個別水電站泄洪數月之久。

與此同時,極端天氣事件也在增加。“隨著氣候變暖,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發性顯著,造成的災害嚴重。目前亟待提高災害防范減災意識。”張強說。

李宗省說,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新機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環境不會改變,應協調好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關系,盡可能滿足生態用水需求,以應對新挑戰。

責編 步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视频在线欧美十亚洲曰本 | 亚洲色大情网站久久久 | 亚洲成色999久久网站 | 一本清日本在线视频精品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丝袜美腿国产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