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15 13:34:41
春晚直播將引入5G+8K/4K/VR創新應用的消息一出,昨日多只個股股價大漲,而在一級市場的資本布局卻早已開始。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隨著央視官宣春晚直播引入5G+8K/4K/VR創新應用的消息面提振,智能電視板塊已連續第二天躁動,今日早盤再成強勢板塊拉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設備普及度有限,市場給予行情中長期的看多意愿并不強烈,但卻成為創投資本中長線布局的關鍵期。
記者發現,包括百度、阿里、騰訊、京東在內的互聯網公司紛紛投入重金在該賽道深入布局,另有其他創投在智能硬件及人工智能領域涉及。
有分析指出,高清電視智能終端的普及在國內已受到政策和資金的雙向驅動,實際用戶規模的增大將為產業發展創造機遇。
被外界稱作是8K版春晚的央視首秀成為近兩日盤面的熱點題材。昨日(1月14日)下午,超高清視頻盤中異動拉升,今日開盤再續強勢,截至午盤,智能電視指數上漲1.56%,聯絡互動直接漲停,而期間滬指為下跌0.66%。
對于春節前夕這一板塊輪動的亮點,投資界卻以短線行情的評價居多,認為上漲題材多倚靠傳媒類公司帶動,卻并未直接指向技術類前沿,炒作熱情來自板塊輪動下的急躁投機心理。
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夏風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智能電視是5G時代的一個關注焦點,尚處于培育階段,關注度高,但行業數據尚未出現拐點。按照去年三季度數據,終端銷售依舊疲軟,銷售量和銷售額雙降。在沒有基本面支持的情況下,依靠邏輯和想象力支持的行情不太可能長久。
記者也發現,除中視傳媒仍一字漲停外,受昨日消息面刺激帶動的個股,多數已在今日步入回調。例如,芒果超媒昨日收漲3.97%,今日午盤回調近1%;新媒股份昨日收漲5.84%,今日午盤下跌逾3%;此外,捷成股份、當虹科技等個股也均在今日有所回調。
在板塊輪動下的個股“一日游”之下,市場依舊關注產業發展的可塑性前提,畢竟在業績爆發前夜,行業痛點的積壓仍給投資人在二級市場上的操作帶來困惑。
依夏風光的實際體驗來看,識別、語音交互、云端響應等AI智能程度不足,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智能電視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宣傳和實際使用感受差距過大。AI不足談何智能?然而這并非單一硬件廠商可以解決的問題。”
可見,單靠一場晚會帶動整個高清智能電視板塊的起始能力有限,但在技術播出模式的優化上卻能給予市場啟發。此前B站的元旦晚會在播出效果方面就超越傳統媒體及同類新媒體,股價也由此提振。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智能設備終端普及度仍有待提高的當下,內容和技術的有機結合才是傳媒乃至硬件方努力的方向,疊加5G的技術前景,未來有內容及VR和AR技術儲備的公司才是引領產業發展的大勢,亦會吸引更多資本關注。
盡管時下二級市場的行情略帶炒作之嫌,但一級市場的資本布局卻早已開始。受優質體驗內容的牽引,客廳大屏的“杠桿效應”已初步顯現。
夏風光指出,5G作為一個顛覆性的推手,萬物互聯需要去中心化,但也需要更便捷的入口,在外可以是手機,在內圍繞智能大屏布局,是市場認可的邏輯。夏風光表示,對整個行業發展的邏輯是認可的,未來也是好賽道之一,但最終勝出的可能并非是電視廠家。過去的電視行業升級,是集中在硬件層面的,比如顯像管到液晶,標清到4K等。
從趨勢來看,根據酷云大數據的統計,截至2019年9月,三線及以下城市智能電視滲透率已接近56%,下沉市場用戶占比超過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智能電視的日均開機率達51%,開機時長為348分鐘,使用率遠高于傳統電視,也在追趕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使用頻率。
而伴隨著視頻、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產業資本的投入力度也在加大,且部分知名投資機構早已布局其中。
公開信息顯示,百度、阿里、騰訊和京東作為互聯網企業的代表,各自在智能電視領域的投資巨大,共計或已超過近40億元人民幣。
例如專做互聯網智能電視品牌的運營商酷開,其產品包括3D體感攝像頭、VR一體機等,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獲得來自騰訊和百度的3億、10.1億戰略投資;阿里則在去年初投資KKTV;京東在雷鳥科技注資3億元人民幣作為戰略投資,被投企業專注智能電視研發。而騰訊則依托自身視頻及游戲技術領域的優勢,同阿里及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共同向微鯨科技發起A輪投資,涉及資金20億元人民幣,該筆融資案早在2015年8月就已完成。
此外,包括小米科技、海爾投資、弘毅投資、順為資本等一線投資機構也在押注智能電視領域。不過,在依托智能大屏布局高清視頻產業投資的同時,AI和內容作為核心資源也備受關注。在工信部等印發的《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中著重強調了“實現超高清節目制作能力超過3萬小時/年,用戶數達到2億”這一硬性指標。因此,除對智能硬件的技術革新予以關注,上述資本也對內容服務有所傾斜。
可見,在行業前景和政策的帶動下,以智能電視終端為載體的超高清視頻行業已步入高增期,資本帶動下的大屏技術也在撬動內容和周邊產業的多層次發展,杠桿效應明顯。當然,僅僅依托生產電視機的廠家是無法承擔行業變革的使命的,要實現播出技術和產業格局的深刻變革,仍需要IT領域軟硬件實力巨頭的共同努力,任重道遠。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