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08 21:21:07
“2020年最具學習精神的城市,非南昌莫屬。”8月28日、29日,南昌黨政代表團赴長沙考察學習。這是南昌在此前廣泛對標學習杭州、成都、合肥等地后,最近一次選擇的學習對象,也是南昌在重新定義城市發展方向后,第一次外出“取經”。數次對標學習背后,南昌究竟是何考量?
每經記者 程曉玲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20年最具學習精神的城市,非南昌莫屬。”
今年以來,從南昌市委書記履新不久便薦書學習杭州,到南昌“兩會”期間提出對標成都、長沙、合肥,再到黨政一把手帶隊赴杭州等地考察……
在不少網友印象中,南昌的“學習型人設”可謂是立住了。
事實上,在區域經濟競爭激烈的當下,城市之間對標先進、相互學習早已成為一種趨勢。
比如,山東的青島對標深圳、濟南對標上海、濰坊對標南方五市,大連提出對標上海,西安對標成都……
這種“學習熱”背后,直接反映的是“后進”城市找差距、補短板的渴望。而在實操過程中,一個更關鍵的考驗是——城市如何避免水土不服,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日前,南昌黨政代表團赴長沙考察學習。這是南昌在此前廣泛對標學習杭州、成都、合肥等地后,最近一次選擇的學習對象,也是南昌在重新定義城市發展方向后,第一次外出“取經”。
數次對標學習背后,南昌究竟是何考量?
圖片來源:攝圖網
南昌的“對標先進”學習潮,始于一場為期兩個月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
4月23日,南昌市“彰顯省會擔當,我們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動員大會召開。彼時,履新還未滿月的南昌市委書記吳曉軍在會上強調,
“要跳出南昌看南昌,將南昌置身全國乃至世界大格局中尋找定位、謀劃發展,向好的學、跟強的比、與快的賽。”【猜你想看:南昌為什么要學十年前的杭州?】
兩周之后,也就是南昌“兩會”召開期間,當地媒體推出系列文章,明確提出對標成都、長沙、合肥等省會城市,并邀請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等,就生態都市、流量經濟、科技創新相關話題展開探討。
圍繞這幾個關鍵詞,南昌的學習可謂各有側重——對標成都,打造山水名城;對標長沙,發展流量經濟;對標合肥,加強科技創新。
學習,是因為意識到了自身差距。
比如,近年來,南昌大力淘汰落后產能,整治全市生態環境,致力于改善長期存在的生態和發展之間的矛盾,打響“山水之城”名片。
但同時,城市規劃滯后、城市建設不成體系、城市樣貌不精致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這方面,南昌學習的對象是“公園城市”首提地——成都。
“我們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千城一面攤大餅’,一定要組團式網絡化發展,把南昌的城市通過公園一個一個串起來”,“我們過去可能更加注重經濟的發展,更加注重產業的發展”……南昌副市長宋鈾如是反思。
在他看來,要學成都,就要把“精髓”學到,“公園城市”的建設模式正是其中之一。
與之類似,此前吳曉軍曾公開表示,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相比,南昌仍然存在總量不大、產業不強、創新不足、人才不夠等方面差距。尤其在創新方面,南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只有4家,而同處中部,長沙、合肥、武漢分別達到11家、17家、29家。
為了補足這一短板,南昌將基礎科研實力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中國第三的合肥列為學習對象。
此外,身處被戲稱為“阿卡林省”的江西,針對長期以來“存在感”不足的問題,南昌則提出要向“網紅”城市長沙學習如何發展流量經濟。
如此頻繁地學習對標,原因顯而易見,如網友所言,這是“因為立了一圈的標桿之后,南昌發現自己就是標桿環繞下的洼地”。
圖片來源:攝圖網
城市之間的對標學習,“見賢思齊”無可厚非,但“廣撒網”式的學習借鑒,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可能導致學不精、學不深。
從成都、長沙、合肥再到杭州,回顧此前南昌向這幾個城市對標學習的過程,發展差距很大、學習重點很多,卻又很難從中找到一個足夠“精準”的落腳點。
今年8月,南昌重新提出“五城”發展新方向,與此前“山水之城、實力之城、文化之城、創業之城、英雄之城”的提法相比,“創業之城”變成了“創新之城”,且位置居首。
“科技創新力不足是制約南昌發展的突出短板,而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創新平臺的建設。”在當地學者的觀點中,南昌創新平臺無論數量和質量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相比差距都比較大。
在重新審視自我、找準差距之后,“打科技牌、走創新路”成為南昌的必然選擇。
站在新的起點再出發,南昌將“取經”首站選在了長沙——8月28日、29日,南昌市委書記吳曉軍、市長黃喜忠率隊赴長沙考察學習。
同是江南歷史名城,同屬中部省會城市,同處“中三角”經濟圈……在當地媒體的報道中,南昌和長沙在地理環境、產業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大相似度,這是學習和合作的基礎。
吳曉軍直言,兩市肩負著“推動中部崛起、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的共同使命”,近年來,長沙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為南昌樹立了“身邊榜樣”。
從學習內容看,相比此前提出要“對標長沙,發展流量經濟”,這一次,南昌的關注點顯得更加聚焦:
“近年來,長沙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競爭優勢和綜合實力,工程機械、汽車等領域走在了全省、全國前列,更涌現出一批頂級智能制造企業。我們要認真學習長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快速培育’并舉的發展思路。”
自主研發領跑全球的鐵建重工、讓制造走向“智造”的長沙格力、“卡脖子”技術位居全國前列的湖南長城科技、助力智慧城市實現“海量級”計算的鯤鵬生態創新中心……
在這次南昌為期兩天的考察行程中,智能制造、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領域成為重中之重。
與此同時,戰略合作的指向也更加明晰——南昌希望兩地共同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全國數字經濟新高地、創新發展新高地等。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南昌乃至整個江西,幾乎都是全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小透明”一般的存在。
“南昌在整個長江中下游的省會地區中基礎不強、未來發展模式不清晰;如果說東北某些城市暫時無可救藥,那么南昌就是一個染上了小病而整體經濟體里面免疫力較強的城市……”
財經作家葉檀曾在《我眼中最無前途的十個中國城市》一文中直指南昌面臨的痛點。
文中指出,從2005年到2015年,南昌的GDP從1007.7億上升到4000億,10年時間上升3.97倍,略高于太原等城市,低于長沙的6倍左右,與杭州、南京等城市總量差距更大。
時至今日,這種差距仍未見改變。僅從中部六省來看,2019年,南昌GDP僅相當于武漢35%、鄭州50%、長沙47%、合肥60%。
在首位度方面,2019年南昌GDP在江西省的占比從2018年23.2%下滑至22.6%,在中部省會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二。
與10年前,經濟水平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合肥相比——如今的南昌依舊沒有擺脫“弱省會”的標簽,而合肥已然轉身成為準萬億GDP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
反思過去10年,合肥抓住了什么,南昌又錯失了什么?
“長沙、合肥和我們原來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但是現在把我們拉開了差距,最重要的就是產業和創新的發展。”
此前,江西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麻智輝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分析,這幾年南昌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始終在25%以下,沒有做大。此外,產業結構也有很大的問題,特別是新興戰略型支柱產業。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G60科創走廊建設中,這條沿G60滬昆高速布局的科創經濟帶,沒有將正處在滬昆高速上的南昌規劃在內,轉而卻“看上了”距離更遠的合肥。
或許也正因為此,南昌才在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對標、尋找差距過程中,定下了后發趕超的突破點——“打科技牌、走創新路”,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統領,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在新一輪區域發展中,我們只有解放思想,主動對標先進,找準發展短板,明確發展目標定位,才能贏得主動,迎頭趕上。”正如吳曉軍所言,因地制宜,南昌是時候行動起來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