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電商零售

每經網首頁 > 電商零售 > 正文

田間地頭萬億級爭鋒:互聯網巨頭與垂直玩家共舞 供應鏈能力考驗底層邏輯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23 13:25:17

巨頭思維的融入與萬億市場形成共振,在“不太性感”的農業領域,一場無聲的較量開始了。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王麗娜    

淘寶一級入口頁面,一個“薅羊毛”的小游戲赫然在列。通過簡單收集陽光等操作,用戶可以一分錢拿走一箱產地直發的時令水果。截至2020年8月,芭芭農場的用戶數量已接近3億,每天有5000萬人到芭芭農場兌換水果。

流量的引入與盤活,這個小游戲功不可沒。

同樣被安置在一級入口的還有京東的東東農場、拼多多的多多果園。“一分錢拿走一箱水果”的社交小游戲背后,似乎不只是巨頭對于流量的渴望,背后更是藏著電商巨頭窺探萬億市場規模的野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走訪芭芭農場玉溪冰糖橙種植基地時了解到,今年是阿里數字農業第一次自營做冰糖橙,目前該基地已銷售出3000噸冰糖橙。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縣城的菜鳥共配中心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王郁彪 攝

而該種植基地位于哀牢山東麓,“褚橙”最早也是在此地種植的。2002年,褚時健扛著鋤頭走上哀牢山種起了橙子。時間回到2020年,與當年“面朝黃土背朝”的景象不同,在一場草莓AI種植競賽上,4支分別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遠程控制產業園內智能化溫室的AI隊伍大獲全勝。

從品牌化銷售到數字化生產,從田間到餐桌,整個價值鏈條都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巨頭思維的融入與萬億市場形成共振,在“不太性感”的農業領域,一場無聲的較量開始了。

做農業像“煲老鴨湯”,沒有短期KPI

記者梳理發現,阿里的農村戰略從正式提出開始,就已被放在集團戰略的高度。隨后包括新零售等戰略的提出,對農村戰略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補充。

2014年,阿里成立鄉村事業部以聚焦農村業務,農村戰略由此成為與高科技(大數據和云計算)、全球化并列的阿里面向未來的三大戰略之一。2016年,阿里加碼新零售戰略,涉及物流、商品、供應鏈、營銷等全方位的數字化改造,為后續農村戰略的布局打下基礎。2017年8月,阿里提出“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協調內部資源及業務板塊,進一步對農村戰略予以聚焦。2019年,阿里農村戰略升級為內需戰略,新成立的數字鄉村與區域經濟發展事業部成為阿里巴巴深耕縣域市場、體現其生態協同效應的重要窗口。

“阿里做農業沒有短期KPI,這個業務就像‘煲老鴨湯’一樣,我們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阿里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表示。事實上,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是一個相對較年輕的團隊,去年9月份成立。

之所以說做農業業務像“煲老鴨湯”,在李少華看來,一方面是因為其需要重投入模式,即以產地倉為核心的自營數字農業模式;另一方面是因為需要深入農業源頭端以及農業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與每一個農民、企業一起承擔整個產業的風險。將其作為長線任務,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再去收獲成果才更加合理。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阿里數字農業昆明產地倉時,該產地倉運營負責人王錫球告訴記者,云南昆明產地倉面積為10500平方米,包含1500平方米冷庫,6個冷庫,可以存儲1200-1500噸水果,目前定位是2C,即消費者在阿里各平臺下單后,農產品從此地發往全國。

記者注意到,該倉內有一條兩通道分選線,其中還安置了可進行糖度測試的分選設備。李少華指出,目前每個產地倉,僅分選設備的基礎投入就為3000萬元起步。

而前期大規模的投入與后續較長的收獲周期,也讓巨頭外的其他企業難以涉足。

正如阿里云數智化轉型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戴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電商本質來看,由研發、生產、物流再到大B、小B、C端全鏈路的情況下,阿里是做平臺方,將路徑做得更短,直接從生產到大B端等。而鏈路變短后中間的損耗自然就會變小,在這個過程中,農戶的收益會有所提高,對于平臺方自然也會產生一定的收益,但農業板塊并不是阿里“賺錢”的主戰場。

而在回答“阿里加速在農業領域的布局步伐是否受到外部市場競爭對手的影響”時,戴濤則告訴記者,外在因素更多的是響應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的號召,阿里作為電商領域代表企業之一對相關發展指標的推進有責任和義務。

他舉例道,“如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總交易額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由2018年的38.4%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70%。”

巨頭爭鋒攪動市場:“不太性感”的農業又香了?

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9》顯示,2019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為1.7萬億元,較2014年的1800億元規模擴大8.4倍,占全國網絡零售市場份額的15.99%。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高達3975億元,同比增長27%。乘著新經濟業態和新消費形式崛起的東風,掘金“下沉”市場的農村電商近年來呈現迅猛發展之勢,農產品上行通道亦不斷被擴大。

中商產業研究院表示,2020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因疫情影響增速有所減緩,但整體規模在政府不斷助力刺激農產品消費下,仍有望實現增長勢頭,初步預計將超1.8萬億元。

肥沃土壤上,以淘寶特價版、京喜、拼多多等為首的主流電商平臺開始在廣袤的農產品上行市場展開一系列較量。當然,不只是巨頭間的爭鋒,垂類市場上的玩家也迎來了發力期。

12月15日,物農網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首日高開59.6%。其招股書顯示,成立于2015年的物農網主營C2F(Consumer To Farm)訂單農業,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主導,直接對接農副產品源頭進行認購、認種、認養,農戶根據銷售訂單組織安排生產。收入結構方面,物農網以谷物、食油和調味料的銷售為主,其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2.1%、49.6%及43.3%。

而無論是電商巨頭還是垂類市場上的玩家,其憑借深耕行業多年沉淀下來的供應鏈能力都能以“優質優價”在銷售端形成一定的壁壘,但要想推進整體農業板塊的發展,最難的部分仍在供給端以及流通環節。

事實上,我國大量的農產品生產往往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但消費端在東南沿海或者中部地區,這就需要大規模的供應鏈投入,而受農產品本身特殊性影響,很多時候流通企業并不愿意全方位的解決流通環節的問題,因為風險太大。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少華坦言,在整個農產品價值鏈條上農民的投入是55%,占比最多,但在農產品增值環節只有22%是農民獲得的。在中端銷售端基本平衡,20%左右投入獲得20%增值,廣泛的增值被流通環節消耗掉了,最終呈現出來的則是流通環節真正有效投入僅20%左右。

以菜鳥新平縣共配中心為例。記者在走訪時注意到,該共配中心由當地5家快遞公司整合形成的,兼具產地倉和物流快遞配送中心的功能。對多家快遞公司進行操作上的整合的是“溪鳥共配系統”等技術的支持。據共配中心申通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共配中心每天能派發冰糖橙訂單就有2萬個,一天能分發七八十噸的農產品。

已然相對成熟的分揀、儲運以及系統技術的應用只是農業產業數字化的縮影。各式無人機、智能設備對生產活動的介入,或許能夠在不久的將來讓廣大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的農民“直起腰”。

比如涌現出一眾初創型企業及相關產品的農業機器人領域。Business Wire曾預測,2025年全球農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0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22.8%。而也正是當下,農業無人機代表企業大疆、極飛的無人機正在田間地頭施展拳腳。

根據現有考古發掘證據,中國農業已有長達八九千年的悠久歷史。似乎即便在數十年前,人們也難以想象,在中國最為廣袤的土地上能夠誕生一個甚至幾個萬億級市場。只不過,新技術與新模式對傳統產業的顛覆仍需很長一段時間,但唯一不變的是對山間田野里廣大農民群體脫貧致富的期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淘寶一級入口頁面,一個“薅羊毛”的小游戲赫然在列。通過簡單收集陽光等操作,用戶可以一分錢拿走一箱產地直發的時令水果。截至2020年8月,芭芭農場的用戶數量已接近3億,每天有5000萬人到芭芭農場兌換水果。 流量的引入與盤活,這個小游戲功不可沒。 同樣被安置在一級入口的還有京東的東東農場、拼多多的多多果園。“一分錢拿走一箱水果”的社交小游戲背后,似乎不只是巨頭對于流量的渴望,背后更是藏著電商巨頭窺探萬億市場規模的野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走訪芭芭農場玉溪冰糖橙種植基地時了解到,今年是阿里數字農業第一次自營做冰糖橙,目前該基地已銷售出3000噸冰糖橙。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縣城的菜鳥共配中心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王郁彪攝 而該種植基地位于哀牢山東麓,“褚橙”最早也是在此地種植的。2002年,褚時健扛著鋤頭走上哀牢山種起了橙子。時間回到2020年,與當年“面朝黃土背朝”的景象不同,在一場草莓AI種植競賽上,4支分別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遠程控制產業園內智能化溫室的AI隊伍大獲全勝。 從品牌化銷售到數字化生產,從田間到餐桌,整個價值鏈條都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巨頭思維的融入與萬億市場形成共振,在“不太性感”的農業領域,一場無聲的較量開始了。 做農業像“煲老鴨湯”,沒有短期KPI 記者梳理發現,阿里的農村戰略從正式提出開始,就已被放在集團戰略的高度。隨后包括新零售等戰略的提出,對農村戰略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補充。 2014年,阿里成立鄉村事業部以聚焦農村業務,農村戰略由此成為與高科技(大數據和云計算)、全球化并列的阿里面向未來的三大戰略之一。2016年,阿里加碼新零售戰略,涉及物流、商品、供應鏈、營銷等全方位的數字化改造,為后續農村戰略的布局打下基礎。2017年8月,阿里提出“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協調內部資源及業務板塊,進一步對農村戰略予以聚焦。2019年,阿里農村戰略升級為內需戰略,新成立的數字鄉村與區域經濟發展事業部成為阿里巴巴深耕縣域市場、體現其生態協同效應的重要窗口。 “阿里做農業沒有短期KPI,這個業務就像‘煲老鴨湯’一樣,我們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阿里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表示。事實上,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是一個相對較年輕的團隊,去年9月份成立。 之所以說做農業業務像“煲老鴨湯”,在李少華看來,一方面是因為其需要重投入模式,即以產地倉為核心的自營數字農業模式;另一方面是因為需要深入農業源頭端以及農業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與每一個農民、企業一起承擔整個產業的風險。將其作為長線任務,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再去收獲成果才更加合理。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阿里數字農業昆明產地倉時,該產地倉運營負責人王錫球告訴記者,云南昆明產地倉面積為10500平方米,包含1500平方米冷庫,6個冷庫,可以存儲1200-1500噸水果,目前定位是2C,即消費者在阿里各平臺下單后,農產品從此地發往全國。 記者注意到,該倉內有一條兩通道分選線,其中還安置了可進行糖度測試的分選設備。李少華指出,目前每個產地倉,僅分選設備的基礎投入就為3000萬元起步。 而前期大規模的投入與后續較長的收獲周期,也讓巨頭外的其他企業難以涉足。 正如阿里云數智化轉型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戴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電商本質來看,由研發、生產、物流再到大B、小B、C端全鏈路的情況下,阿里是做平臺方,將路徑做得更短,直接從生產到大B端等。而鏈路變短后中間的損耗自然就會變小,在這個過程中,農戶的收益會有所提高,對于平臺方自然也會產生一定的收益,但農業板塊并不是阿里“賺錢”的主戰場。 而在回答“阿里加速在農業領域的布局步伐是否受到外部市場競爭對手的影響”時,戴濤則告訴記者,外在因素更多的是響應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的號召,阿里作為電商領域代表企業之一對相關發展指標的推進有責任和義務。 他舉例道,“如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總交易額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由2018年的38.4%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70%。” 巨頭爭鋒攪動市場:“不太性感”的農業又香了? 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9》顯示,2019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為1.7萬億元,較2014年的1800億元規模擴大8.4倍,占全國網絡零售市場份額的15.99%。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高達3975億元,同比增長27%。乘著新經濟業態和新消費形式崛起的東風,掘金“下沉”市場的農村電商近年來呈現迅猛發展之勢,農產品上行通道亦不斷被擴大。 中商產業研究院表示,2020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因疫情影響增速有所減緩,但整體規模在政府不斷助力刺激農產品消費下,仍有望實現增長勢頭,初步預計將超1.8萬億元。 肥沃土壤上,以淘寶特價版、京喜、拼多多等為首的主流電商平臺開始在廣袤的農產品上行市場展開一系列較量。當然,不只是巨頭間的爭鋒,垂類市場上的玩家也迎來了發力期。 12月15日,物農網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首日高開59.6%。其招股書顯示,成立于2015年的物農網主營C2F(ConsumerToFarm)訂單農業,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主導,直接對接農副產品源頭進行認購、認種、認養,農戶根據銷售訂單組織安排生產。收入結構方面,物農網以谷物、食油和調味料的銷售為主,其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2.1%、49.6%及43.3%。 而無論是電商巨頭還是垂類市場上的玩家,其憑借深耕行業多年沉淀下來的供應鏈能力都能以“優質優價”在銷售端形成一定的壁壘,但要想推進整體農業板塊的發展,最難的部分仍在供給端以及流通環節。 事實上,我國大量的農產品生產往往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但消費端在東南沿海或者中部地區,這就需要大規模的供應鏈投入,而受農產品本身特殊性影響,很多時候流通企業并不愿意全方位的解決流通環節的問題,因為風險太大。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少華坦言,在整個農產品價值鏈條上農民的投入是55%,占比最多,但在農產品增值環節只有22%是農民獲得的。在中端銷售端基本平衡,20%左右投入獲得20%增值,廣泛的增值被流通環節消耗掉了,最終呈現出來的則是流通環節真正有效投入僅20%左右。 以菜鳥新平縣共配中心為例。記者在走訪時注意到,該共配中心由當地5家快遞公司整合形成的,兼具產地倉和物流快遞配送中心的功能。對多家快遞公司進行操作上的整合的是“溪鳥共配系統”等技術的支持。據共配中心申通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共配中心每天能派發冰糖橙訂單就有2萬個,一天能分發七八十噸的農產品。 已然相對成熟的分揀、儲運以及系統技術的應用只是農業產業數字化的縮影。各式無人機、智能設備對生產活動的介入,或許能夠在不久的將來讓廣大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的農民“直起腰”。 比如涌現出一眾初創型企業及相關產品的農業機器人領域。BusinessWire曾預測,2025年全球農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0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22.8%。而也正是當下,農業無人機代表企業大疆、極飛的無人機正在田間地頭施展拳腳。 根據現有考古發掘證據,中國農業已有長達八九千年的悠久歷史。似乎即便在數十年前,人們也難以想象,在中國最為廣袤的土地上能夠誕生一個甚至幾個萬億級市場。只不過,新技術與新模式對傳統產業的顛覆仍需很長一段時間,但唯一不變的是對山間田野里廣大農民群體脫貧致富的期盼。
農業 電商 供應鏈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 | 最新国产日韩AV线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 | 最新亚洲第一AV在线 |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污污污 |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