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12 19:05:50
每經記者 陳婷 每經編輯 劉雪梅
1月12日每經快訊,北京嘉潤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政法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柴云樂表示,目前廣泛存在的眾籌平臺中,主要包括股權眾籌、債權眾籌、慈善眾籌、產品眾籌。他分析,前三種眾籌形式的法律監管較多,存在不少“紅線”。而產品眾籌類似于預付卡消費,不能完全排除非法集資的嫌疑,“不過如果確實商品或服務存在,只是在宣傳、服務過程中存在瑕疵或欺詐,可以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等維權,不太容易涉及刑事犯罪。”相關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12月,全國各類型正常運營的眾籌平臺共427家。2019年8月底,處于運營狀態的眾籌平臺共92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