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13 15:34:20
◎北大教授、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智庫副理事長陸地認為,“文化是‘魂’,科技是‘體’;文化是‘錦’,科技是‘花’?;蛟S我們現在一部分從業者以及觀眾都會在一段時間里陷入‘技術崇拜’的陷阱中,但隨著觀眾的成熟,這種對技術的崇拜終究會回歸到對文化內容本身的關注上?!?/p>
◎“做投資的、做市場的、做技術的都在以自己的角度對元宇宙下定義,這就使得元宇宙更像是‘盲人摸象’,摸到頭就說頭,摸到腳就說腳?!标懙匾蔡嵝训?,目前元宇宙概念還帶有商業炒作成分,很難對其下一個科學而精準的定義。
每經記者 李佳寧 每經編輯 張海妮
陸地。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你是否想過有一天能夠重回盛唐與李白對酒當歌?你是否想過能近距離觸摸那些流傳千年的瑰寶?這些曾經只在夢中才出現過的場景,未來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或許不過是一套VR設備。
6月17日~18日,數字文化產業一年一度的盛會——第六屆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國際峰會將在北京舉辦,圍繞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創新以及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每日經濟新聞是峰會主辦方之一。
6月8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智庫副理事長陸地。陸地表示,數字技術不僅能夠改造文化產品功能、塑造文化市場形態,在文化產品的制造方式和場景創造方面也都有極大的想象空間。但在認識層面也要明確數字技術的“工具”定位,警惕將技術作為文化產品的最終目標,陷入“技術崇拜”的陷阱。
2021年,“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被正式寫入“十四五”規劃。2022年5月,《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的印發又將文化數字化戰略推向新高度。
數字技術對于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具體到不同品類的文化產品,又該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
在陸地看來,對于影視、游戲等天然具備數字與文化相融合特性的產物,一方面可以在技術層面尋找突破,另一方面作為一種藝術作品,也要不斷尋求內容上的創新;而對于更偏內容生產的傳統文化企業,則可以嘗試在產品的生產制作領域和儲存傳播領域邁出數字化的第一步。“企業要明確自身的現有優勢、找準未來的市場定位或戰略目標,這是決定能否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
事實上,文化產業早已對數字技術展開了廣泛探索。如在文博領域,云上的數字博物館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近距離觀看藏品的需求;在文旅行業,將“大唐不夜城”復刻到虛擬空間更打破了線下旅游的時空界限;舞臺演出中,數字技術與傳統演藝形式也擦出了新的火花,深受年輕群體喜愛。
陸地指出,盡管許多傳統文化產業都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但許多文化產品仍停留在通過科技來模仿文化“外形”的階段,如服飾還原、場景再造等,缺少了對于文化“神魂”的表現。“形似容易神似難,這不僅取決于創作團隊對于文化的理解與把握,更需要依靠人物塑造和故事設計來進行體現。”
同時,陸地提醒道,數字科技本身是為內容服務的工具,任何一種技術在開始出現的時候或許會給觀眾帶來新奇感從而產生較強的吸引力,但如果文化產業因此將技術作為最終的目標就會本末倒置,再前沿的技術也會被市場淘汰。
陸地認為,“文化是‘魂’,科技是‘體’;文化是‘錦’,科技是‘花’?;蛟S我們現在一部分從業者以及觀眾都會在一段時間里陷入‘技術崇拜’的陷阱中,但隨著觀眾的成熟,這種對技術的崇拜終究會回歸到對文化內容本身的關注上。”
2021年元宇宙概念爆發,被視為其底層基礎的AI、VR、區塊鏈等技術不僅讓科技企業明確了發展方向,也讓無數文化企業眼前一亮,一幅文化與科技完美融合的新藍圖正徐徐鋪開。
從上市公司角度來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wind不完全統計發現,傳媒行業中有至少53家企業在2021年年報中提及了元宇宙概念。其中既包括完美世界(SZ002624,股價14.2元,市值275.48億元)、三七互娛(SZ002555,股價22.63元,市值501.9億元)等游戲企業,也有華策影視(SZ300133,股價4.44元,市值84.41億元)、光線傳媒(SZ300251,股價8.9元,市值261.09億元)等影視企業,還有浙版傳媒(SH601921,股價7.57元,市值168.22億元)、中文在線(SZ300364,股價10.61元,市值78.06億元)等出版企業。
以華策影視為例,公司2021年專門成立元宇宙新業務部門,通過影視內容素材數字平臺搭建、影視劇宣發聯動、數字藏品發行等方式探索數字化時代新發展。中文在線董事長童之磊則在2021年年報的致股東信中明確提出,2020年后的下一次重大變革就是元宇宙,公司已經在內容生態、內容與技術融合等方面展開對元宇宙的探索與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文化傳媒行業公司在將元宇宙作為長期發展戰略目標的同時也表示,元宇宙概念依然處于早期階段,其終端應用能否普及、場景能否落地都存在著不確定性。事實上,元宇宙究竟是什么都尚無定論。
“做投資的、做市場的、做技術的都在以自己的角度對元宇宙下定義,這就使得元宇宙更像是‘盲人摸象’,摸到頭就說頭,摸到腳就說腳。”陸地也提醒道,目前元宇宙概念還帶有商業炒作成分,很難對其下一個科學而精準的定義。“從這一角度來看,元宇宙對于文化產業究竟能產生多大意義還有待觀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發展才有可能進入科學的發展階段。”
盡管距離元宇宙的美好暢想還過于遙遠,但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已經在人們的生活場景中廣泛落地。陸地表示,技術的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能夠將人從簡單、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并實現更多靠人自身無法做到的事情。“數字化技術最大的好處就是為我們的創意、創作提供了極大便利,技術是輔助我們實現創意的手段,但其本身不具備創意的特性,永遠不會完全取代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