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9 19:01:58
◎定增預案顯示,云海金屬此次共發行6200萬股A股股票,發行價格為17.91元/股,擬募集資金總額為11.10億元,并由寶鋼金屬全部認購。發行完成后,寶鋼金屬將持有云海金屬21.53%的股權,云海金屬控股股東將變更為寶鋼金屬,云海金屬實控人將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
每經記者|黃鑫磊 每經編輯|張海妮
10月19日,云海金屬(SZ002182,股價24.71元,市值159.7億元)在停牌兩日后開盤漲停,起因便是18日晚公司正式公告加入“寶武系”,實控人從梅小明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
據了解,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寶武”)全資子公司寶鋼金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鋼金屬”)將認購云海金屬本次非公開發行的全部6200萬股A股股票,發行價為17.91元/股,認購資金總額達11.10億元。
云海金屬與寶鋼金屬早有關聯。2018年12月,云海金屬籌劃引進寶鋼金屬為公司戰略股東,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梅小明將其持有的5171.38萬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8%)按7.02元/股的價格轉讓給寶鋼金屬,轉讓總價為3.63億元。
2020年8月,梅小明又將其持有的3878.54萬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按10.80元/股的價格轉讓給寶鋼金屬,轉讓總價為4.19億元,寶鋼金屬的持股比例上升至14%。
2020年11月,云海金屬公告稱,擬與寶鋼金屬、青陽縣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規劃投建位于青陽縣酉華鎮花園吳家白云巖礦區、26.5公里廊道,運營年吞吐量3000萬噸碼頭,建設年產30萬噸高性能鎂基輕合金、15萬噸鎂合金壓鑄部件、年產100萬噸熔劑、年產骨料及機制砂2500萬噸項目,項目投資總額112億元。
上述公告稱,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均銷售收入102.49億元,年均凈利潤12.47億元,融資前所得稅后全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為12.01%,全投資靜態投資回收期為11.24年(含建設期)。
定增預案顯示,云海金屬此次共發行6200萬股A股股票,發行價格為17.91元/股,擬募集資金總額為11.10億元,并由寶鋼金屬全部認購。發行完成后,寶鋼金屬將持有云海金屬21.53%的股權,云海金屬控股股東將變更為寶鋼金屬,云海金屬實控人將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
云海金屬表示,近年來,為深化鎂、鋁產業鏈布局,進一步做強主業,鞏固市場領先地位,抓住汽車產業輕量化需求對鎂、鋁合金應用的帶動作用,實現產品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升級,公司陸續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投資計劃。
實施上述投資計劃需要持續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相對充足的流動資金和合理的資產負債水平是投資計劃實施的重要保障。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有息負債后,將有效滿足公司經營規模擴大所帶來的新增營運資金需求。
作為汽車一體化壓鑄龍頭企業之一,近年來,云海金屬頻頻布局鎂、鋁合金行業,擁有“白云石開采-原鎂冶煉-鎂合金熔煉-鎂合金精密鑄造、變形加工-鎂合金再生回收”的完整鎂產業鏈。
目前,云海金屬已形成年產10萬噸原鎂和20萬噸鎂合金的生產能力,鎂合金產銷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球領先。數據顯示,云海金屬鋁合金年產量約37萬噸,其中,微通道扁管約2萬噸,在汽車空調市場的占有率約40%。
據工信部發布的《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規劃》,鎂被列為五大主要品種之一,也是國家預測的“十三五”年均增長率最高的金屬品種。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要以鎂合金輪轂項目為重點,推進鎂合金材料在汽車領域的規模應用。
對此,云海金屬在2021年年報中表示,公司近幾年的戰略是發展汽車輕量化所需的材料和部件,公司主要產品就是配套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需求,提供鎂鋁替代傳統材料的設計和制造。近幾年將重點發展儀表盤支架、座椅支架、顯示屏支架、中控支架、方向盤、轉向件等部件。
另據介紹,中國寶武致力于構建以綠色精品智慧的鋼鐵制造業為基礎,新材料產業、智慧服務業、資源環境業、產業園區業、產業金融業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一基五元”格局。
其中新材料產業的業務定位為“集研發、制造、加工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材料供應商和解決方案服務商,以高性能金屬材料、輕金屬材料制造及延伸加工、新型炭材料及纖維材料、新型陶瓷基復合材料等為重點發展方向,鞏固現有材料制造和制品加工能力,以創新研發模式和積極資本運作為支撐手段,探索和培育若干符合戰略選擇的前沿新材料方向”。
對此,云海金屬表示,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全鎂產業鏈企業,與中國寶武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戰略高度契合。同時,中國寶武擁有國際化的市場資源,依托中國寶武強大的汽車市場背景,可進一步加速公司在汽車輕量化領域的滲透。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