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5 10:04:43
每經編輯|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7月25日消息,昨天(24日),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順利靠泊在上海碼頭,完成了為期8天的首次試航任務。本次試航各項試驗結果符合設計標準,試航取得圓滿成功。據悉,這次試航從7月17日開始,歷經8天,試航任務涉及推進系統、操作系統以及舒適性等60余項試驗任務。
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大型郵輪項目總建造師周琦表示,“我們已經圓滿完成了既定的第一次試航任務,它不僅僅是對船舶的航行動力來進行驗證,還對全船的舒適性以及各項系統的完備性來進行檢查,是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綜合驗證。”
記者了解到,接下來,郵輪將進入船塢,進行設備系統調試以及內裝工程的收尾,預計將于今年第三季度開展第二次試航。根據計劃,該船將于今年年底命名交付。這意味著,我國距摘取造船業“皇冠上最后一顆明珠”、填補國產大型郵輪空白、實現在大型郵輪建造領域零的突破這一歷史性時刻,僅一步之遙,必將對我國著力構建高質量、高水平的本土郵輪產業生態產生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愛達·魔都號”總噸位達13.55萬噸,擁有2826間艙室,可容納6500多人,被譽為“移動的海上城市”。
據央視新聞報道,6月6日,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出塢。那么現在這艘郵輪它的內部建造進度如何呢?
據報道,郵輪走廊兩側的客房已經基本完成了內部裝修,里面的沙發、洗手間等設施都已經是可以正常使用的狀態了。
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大型郵輪工程項目副經理吳曉源:這邊有一個專門的小浴室,前面是一個帶馬桶和淋浴房的小房間,那么在這個房間當中通常是住2個人的。但是當航程一票難求床位特別緊張的時候,沙發也可以作為一張床,同時這邊還有一張吊床。像這樣的房間已經完成了整整1000間。
吳曉源告訴記者,全船客房一共有2125間,滿載的情況下可以搭載5246名乘客。除了客房,船上的員工餐廳和醫療中心已經裝修完畢,在后續的試航中可以為船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大型郵輪工程項目副經理吳曉源:在診室里面配備有基本的手術設施,包括無影燈,在船上可以進行一些應急的處理。在我們左手邊,這邊是一間藥房。整體內裝部分大約完成85%,在8月底就能夠完成全船內裝安裝工作。
眾所周知,航空母艦、大型郵輪、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被譽為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代表著當今全球船舶工業的“至尊水平”,也象征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愛達·魔都號”總噸位為13.55萬噸,入級英國勞氏船級社(LR)和中國船級社(CCS)。其總長323.6米,型寬37.2米,最大吃水8.55米,最大航速22.6節,最多可容納乘客5246人,擁有客房2125間;采用吊艙式電力推進系統,配備2臺16.8兆瓦、3臺9.6兆瓦、總功率62.4兆瓦的主柴油發電機以及2臺16.8兆瓦吊艙推進器;在超過4萬平方米(將近6個標準足球場)高達16層的龐大上層建筑生活娛樂公共區域,設有大型演藝中心、大型餐廳、特色餐館、各色酒吧、咖啡館、藝術走廊、SPA、水上樂園等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設施,還有海上最大的免稅店、開心麻花話劇、融合人工智能和STEAM課程的海上探索營,以及5G信號覆蓋……其豪華程度超過五星級酒店,被譽為移動的“海上現代化城市”。
作為設計建造難度最高的船型之一,大型郵輪是我國目前唯一沒有攻克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產品。其整船零部件數量達到2500萬個,相當于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全船總電纜布置長度達到4200公里,相當于上海至拉薩的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愛達·魔都號”空調系統的分區和系統型式復雜多樣,其主要配置了5套主冷媒水系統和7套應急制冷系統,系統還包含約100臺中央空調器,近2500套風機盤管以及14000多個用戶末端等。還有總長度超過40公里的高壓水霧消防系統,其霧化噴頭數量超過1.1萬個。通過區塊化的分割設計,既要滿足全船2800多個艙室、公共區域和機械處所的消防需求,也要符合船東和船檢規范要求。
2019年10月18日,“愛達·魔都號”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正式開工點火進行鋼板切割,全面進入實質性建造階段。2020年11月10日,全面轉入塢內連續搭載總裝階段,實現了從詳細設計、生產設計到實船總裝搭載的重大跨越。2021年10月18日實現全船貫通,2021年12月17日實現塢內首次起浮,2023年6月6日實現順利出塢,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建造一步一個腳印,砥礪前行,展現了中國船舶集團攻堅克難,全力以赴完成這一巨系統工程的力量、意志和實力。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中國證券報
封面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