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08:12:23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最近,《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公布,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
《意見》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實踐的重要標志,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我國該如何理解全面綠色轉型?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需要解決好哪些問題?當前我國碳市場機制是否能激勵企業通過技改等方式實現減排降碳?圍繞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進行了專訪。
賀克斌是環境工程專家,主要從事大氣污染防治研究,在大氣顆粒物與復合污染識別、復雜源排放特征與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大氣污染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方面開展了深入細致的研究。
賀克斌院士主持建立了中國多尺度排放清單在線技術平臺,在動態排放清單技術領域成為國際引領的研究團隊,為我國空氣質量管理在精細溯源和定量評估方面技術水平的提升作出重要貢獻。
賀克斌還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擔任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擔任全球排放研究計劃(GEIA)中國工作委員會主席,全球能源評估研究計劃(GEA)環境組組長,國際清潔交通技術委員會(ICCT)委員等。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NBD: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對外公布,我們該如何理解全面綠色轉型?
賀克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推進綠色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經濟發展正逐步擺脫傳統高污染、高能耗模式,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
具體來看,首先,我國通過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淘汰了落后產能,優化了產業結構。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產能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退出鋼鐵落后產能超過1.5億噸,原煤占一次能源生產的比重近十年從75.4%下降到66.6%。同時,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比重也顯著上升,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逐年增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其次,我國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綠色轉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6.53億千瓦,占總裝機的53.8%,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極大拉動相關產業發展;二是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達到35.2%,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汽車行業實力整體躍升。
此外,“新三樣”成為我國新的出口增長點,2023年全年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29.9%。
全面綠色轉型,指的是將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的推進綠色轉型。
NBD:實現全面綠色轉型的抓手在哪里?
賀克斌:全面綠色轉型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抓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我們應該深刻意識到,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其實質就是要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過程中,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形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通過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節能環保產業增速預期保持在6%~8%
NBD:《意見》指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實現這個目標有沒有難度?15萬億元的規模是什么概念?
賀克斌:《意見》中提出的“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指的是產值規模目標。
據工信部數據,2022年時,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就超過8萬億元,年增速10%以上。《“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國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1萬億元。
我認為,要實現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5萬億元左右的規模目標,這意味著未來“十五五”期間,節能環保產業增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增速預期保持在6%~8%。
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策的持續引導和支持,并以科技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底層“引擎”,融合生物、材料、信息科技打造節能環保新業態,為節能環保產業注入強勁動力。能源消費方面,2023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已達17.9%,與2013年相比,10年累計提升7.7個百分點。
如果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25%,意味著7年內還要提升7.1個百分點,差不多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左右,提升速度比之前更快,對我國能源系統的挑戰還是非常大的。
NBD:您認為現有的碳市場機制,包括碳價,是否足以激勵企業通過技改等方式實現減排降碳?
賀克斌:碳市場通過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首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碳減排責任直接落實到企業,使企業成為減碳的主體,實現對碳市場覆蓋企業碳排放總量的有效控制。
其次,碳排放配額交易為企業履行減碳責任提供了靈活性,幫助企業實現低成本減碳。
再次,碳市場形成的碳價可以促進氣候投融資工具創新,為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投融資提供基礎支撐。
總體而言我國碳價處于合理區間
NBD:目前,我國的碳價到底高不高?伴隨碳市場擴容和碳排放基準值下調,未來碳價上漲的空間有多大?
賀克斌:結合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并比較國外主要碳市場、試點碳市場運行情況,總體而言,我國碳價處于合理區間,反映了中國現階段氣候政策力度下的邊際減排成本。過去三年,全國碳市場的碳價由50元/噸左右上漲至目前的超90元/噸,一度超過100元/噸。
驅動碳價上漲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碳市場的基準線不斷收緊,配額供給減少,使得更多控排企業出現配額缺口。其次,《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于5月開始實施,明確了配額清繳履約的法律責任,重點排放單位為了確保低成本完成履約,提前購買配額,增加了配額需求。第三,今年初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創造了巨大的綠色市場機遇,引發了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價格上升,也成為帶動配額價格上漲的催化劑。市場供需調節作用下,碳價穩步上漲。碳價上漲是我國碳市場配額稀缺性的體現,也是因為此,碳價信號才能夠發揮出越來越大的減排激勵作用。
從理論上來說,一個有效的碳價水平應當是我國達成氣候目標的邊際碳減排成本的體現。因此,分析我國目前的碳價水平是否合理,應當考慮其是否能夠反映出我國達成氣候目標的邊際碳減排成本。我國碳價水平基本符合碳市場設計之初的預期水平,且與大多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測算的我國在接近碳達峰階段的邊際減排成本基本吻合,說明我國目前碳價處于合理區間。
我國碳市場碳價與歐盟和美國加州碳市場相比較低。但是,中國當下的碳價反映的是我國目前發展階段和減排目標下的減排成本,與歐美國家的減排成本有差異是合理的。相對較低的碳價反映出來的是我國相對歐美國家還具有較大的碳減排空間,減排成本還相對較低。
未來隨著實施越來越嚴格的減排目標和碳市場基準線收緊,碳減排的邊際成本呈不斷上升的態勢,因此,雖然碳價在短期內可能隨著市場情況會有所波動,但總體來看,碳價會繼續上漲并隨著行業覆蓋范圍的擴大在更多部門發揮作用,為資金、技術創新能力匯聚到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提供有效價格指引,推動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根據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測算,隨著全國碳市場基準線的收緊和行業覆蓋范圍的擴大,2030年碳價可以達到180元/噸以上。
NBD:我們了解到,從碳市場前兩個履約周期來看,部分電力企業對碳配額存在惜售的心態,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較小控排企業的履約難度。您認為該如何有效轉變企業的惜售心態?
賀克斌:建議一是引入碳排放配額有償分配制度(配額拍賣)。引入拍賣穩定機制能夠發揮調節市場供給、穩定碳價水平、提升市場活力、暢通企業履約渠道等作用。二是科學制定配額有效期和結轉政策,給予企業更明確的市場預期,根據市場供需平衡情況建立靈活的配額存儲規定,同時建立配額供應靈活機制并將其觸發條件與企業配額存儲總量相掛鉤。
NBD:近日,CCER第二批方法學公布,分別是煤礦瓦斯回收利用與公路隧道照明節能兩大領域。第二批方法學為什么會聚焦上述兩大領域?
賀克斌:首先是方法學領域擴充的需求。由于CCER重啟不再認可原有方法學,因此第一批方法學選取了方法學成熟度高、社會關注度高的造林和新能源,以配合CCER市場重啟,實現市場重啟后有方法學可用。
第二批在前期社會需求調研的基礎上,面向當前減排工作重點,進行方法學領域的擴充,以不斷豐富CCER市場。目前來看,能效提升仍然是最重要的減排途徑,甲烷減排則是最近兩年國內外的減排熱點。因此,綜合已征集方法學草稿質量和相關專家建議,選擇了上述兩個方法學。
其次是考慮方法學與當前核算監測能力的匹配。為確保自愿減排項目的高質量,主管部門特別重視減排項目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經過前期研究,認為這兩個方法學所屬行業基礎相對較好,當前的監測核算能力能夠支撐兩個方法學的應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