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30 15:13:16
2025年上海車展上,大眾汽車發布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車ID.ERA,預計2026年一季度后量產。此前大眾汽車曾否定增程式混動技術,如今開始轉變思路,順應市場趨勢。大眾品牌全球CEO施文韜表示,中國市場插電式混合動力接受度高,促使大眾針對不同動力系統進行技術投入和產品布局。大眾汽車將中國市場置于戰略核心,未來三年將推出超30款新車型。
每經記者 劉曦 每經實習編輯 余婷婷
在2025年上海車展上,大眾汽車發布了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車ID.ERA。據悉,該車型基于大眾汽車集團全球開發標準打造,CLTC綜合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純電續航達350公里,預計在2026年一季度后開始量產。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大眾汽車對增程式混動技術持否定態度。大眾汽車中國前CEO馮思翰曾直言增程式混動是“最糟糕的方案”,而時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研發部門負責人威德曼則更加直白地表示,增程式電動技術已經過時。如今的大眾汽車開始轉變思路,順應市場趨勢,標志著其在華戰略從“全球技術導入”轉向“中國市場主導”。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本屆上海車展上,增程式混動技術正成為更多車企爭奪的焦點,也逐漸成為合資車企繼續推動在華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除了大眾汽車以外,長安馬自達也帶來了新能源SUV車型EZ-60,新車提供增程式和純電雙動力。
有觀點認為,這一轉變的背后,是市場數據、技術路徑競爭和本土化需求共同驅動的結果,也反映了合資品牌在華戰略調整的普遍邏輯。大眾品牌全球CEO施文韜在本屆上海車展現場坦言:“近年來,插電式混合動力發展勢頭非常明顯,尤其在中國市場,其接受度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這些因素促使我們針對不同動力系統進行技術投入和產品布局。”
事實上,大眾汽車這一戰略轉向的背后,是近年來增程式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飛躍式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1200萬輛,滲透率達40%以上,其中增程式車輛銷量達118萬輛,同比增長84.2%。
反觀大眾汽車,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大眾汽車集團在華交付293萬輛汽車,新能源車輛交付超20萬輛,占整體銷量7%。作為較早在新能源領域布局的外資車企,雖然ID系列純電車型銷量同比增長了17%,但和新能源市場增程式車輛84.2%的增速及比亞迪等本土品牌的擴張相比,仍處于爬坡階段。
面對增程式車型的爆發式增長及本土品牌的競爭壓力,大眾汽車將中國市場置于戰略核心地位。大眾汽車集團多次強調稱,中國市場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更是技術創新的風向標。為應對行業轉型與價格競爭的雙重挑戰,大眾汽車的應對策略已從單一的產品線調整,轉向研發、生產、生態協同的體系化重構。其中,研發體系的深度本土化成為破局關鍵。
例如,位于合肥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自2024年1月起已全面投入運營。同時,得益于高效的研發流程及與本土生態系統的深度融合,大眾汽車集團首個本土開發的整車平臺CMP(Compact Main Platform)的開發周期將縮短30%,并實現約40%的成本優化。此外,VCTC以及大眾汽車集團汽車軟件公司CARIAD中國正攜手本土合作伙伴,共同開發高性能、基于區域控制及中央計算的電子電氣架構CEA(China Electronic Architecture)。自2026年起,CEA將搭載于大眾汽車品牌在本土制造的純電動車型。
這種轉型在合資體系內部催生出更精細化的戰略分工。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孟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眾安徽是大眾在中國的第三家合資公司,它的戰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未來,我們的三家合資公司將會有更加清晰的差異度。例如,ID.ERA和ID.EVO雖然都是全尺寸的SUV,但二者的設計語言有很大差異,ID.EVO代表了金標大眾未來產品進化的方向。”
面對未來白熱化的市場競爭,大眾汽車(安徽)數字化銷售服務有限公司CEO湯廷萬強調:“我們在內部達成了共識,不會為了盲目追求數量而犧牲質量,技術創新與用戶體驗始終是核心。”孟俠則表示,“未來三年將通過三大合資企業的協同發力,在細分市場推出超30款新車型,以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矩陣兌現對市場的承諾”。
業內認為,大眾汽車的戰略轉向是數據驅動的理性選擇,若能在本土化研發、成本控制和用戶體驗上持續突破,大眾汽車或可借“中國市場主導”戰略重獲主動權。然而,這場轉型的本質是傳統巨頭與本土創新生態的深度融合,其成敗將取決于對“中國速度”的適應能力,而非單純的技術妥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