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23:22:42
每經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張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表示,隨著市場規模擴大,激光雷達價格還有進一步下降空間。他提出,機器駕駛沒有百分之百絕對的安全,證明機器駕駛比人駕駛更安全就是可行的,要用實實在在的數據來說明機器駕駛的安全性。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在談到對人工智能賦能汽車產業發展的認識時,苗圩坦言,在感知端,應做好硬件安全冗余。他提到,少數企業只采用圖像感知,大多數企業還是采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的方式。按照第一性原理,人的視覺在極強或極弱的光線下也有看不清楚的現象,加上雷達后可以大大提高可視性。
“在執行端,需加快攻克關鍵技術難題。”苗圩提到,線控轉向、線控制動、線控懸架等智能底盤關鍵技術,是端到端自動駕駛將神經網絡輸出的控制指令轉化為實際車輛動作的關鍵環節。
在談到AI賦能汽車后的安全問題時,苗圩提到,機器駕駛的安全優勢主要體現在規則遵循與行為一致性、數據驅動與持續進化潛力、不受生理與情緒因素干擾等三個方面。但他同時表示,“機器駕駛也存在本質上的安全挑戰”,包括應對“長尾場景”的能力不足、感知與認知的固有局限、黑箱效應帶來的不可控風險等方面。比如,面對訓練數據中沒有充分涵蓋的罕見場景,機器的決策系統可能因為缺乏先驗知識而失效;機器的環境感知依賴傳感器數據與預設算法,易受惡劣天氣等因素影響,可能導致誤識別與誤判。
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機器駕駛雖然無法實現絕對安全,但其憑借精準的傳感器、實時決策和持續學習能力,能有效減少人為失誤導致的事故。“當前智駕技術已在特定場景中展現出優于人類駕駛的穩定性,長遠來看,通過技術迭代、法規完善與道路適配,智駕也有望成為更高安全水平的出行選擇。”
在苗圩看來,人工智能已從“錦上添花”的技術選項,升級為關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變量”。他提到,應充分發揮我國市場縱深與體制機制優勢,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科學有序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落地,逐步拓展駕駛輔助與自動駕駛應用場景。
他還表示,堅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鼓勵車企加大智能化研發投入,避免行業內卷。此外,加快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管理體系,壓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形成社會共識與法律保障;清晰傳達智能網聯汽車的功能邊界與正確使用方法,減少因誤解或誤操作引發的安全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