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6 23:24:21
10月11日至12日,劉小濤考察了連云港的石化產業與鹽城的新能源產業,強調要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綠色發展厚植比較優勢,以高水平雙向開放贏得更大主動。地處蘇北的連云港和鹽城,都是江蘇沿海城市。加快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是事關江蘇全省發展的全局性工作。當地媒體曾報道,如果江蘇海洋生產總值這個“關鍵量”能趕上去,地區生產總值也將順勢而上。
每經記者|劉旭強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新華日報
日前,江蘇迎來省級政府“一把手”調整。
10月14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選舉劉小濤為江蘇省省長。此前的9月30日,劉小濤履新江蘇省政府黨組書記,并在10月9日出任江蘇省代省長。
值得注意的是,掌舵江蘇省政府后的首次調研,劉小濤去到了蘇北沿海的連云港與鹽城——
10月11日至12日,劉小濤考察了連云港的石化產業與鹽城的新能源產業,強調要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綠色發展厚植比較優勢,以高水平雙向開放贏得更大主動。
從全省來看,加快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是事關江蘇發展的全局性工作。當地媒體曾報道,如果江蘇海洋生產總值這個“關鍵量”能趕上去,地區生產總值也將順勢而上。
而在江蘇內部,連云港要突破全省排名末位的尷尬處境,鹽城也正向揚州發起“經濟排位戰”,兩市都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產業優化,將如何帶動各地經濟發展,更進一步影響江蘇全省的相關產業格局?
從更廣的視野看,江蘇此次調研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同樣是廣東的優勢產業。兩個經濟大省,基于差異化的產業稟賦和布局,又能否通過深化協作,更好地承擔起“經濟大省共挑大梁”的使命?
連云港、鹽城,有兩個共同特點,既是蘇北城市,也是江蘇沿海城市。
蘇北和沿海區域,恰是困擾江蘇多年的“心病”。在“散裝”江蘇,對比富庶的蘇南,蘇北顯得相對落后。與其他沿海發達省份比較,江蘇的海洋經濟也存在一定差距。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758323
具體到兩城來看,作為沿海港口城市,連云港區位優越,但近年來,其經濟總量一直位居省內后半區,在國內沿海城市中也處于劣勢。
2022年,連云港經濟總量被曾經的“江蘇十三妹”宿遷反超,掉至江蘇省內倒數第一。2024年,連云港地區生產總值達4663億元,仍落后宿遷138億元。
相比之下,鹽城則是處在“追趕超越”的關鍵時期。
2024年,鹽城地區生產總值為7779億元,增速為5.5%,低于江蘇全省水平(5.8%)。到今年上半年,局勢扭轉,不僅增速跑贏全省,經濟總量(3791億元)也以不到10億元的差距反超了多年的競爭對手揚州。決戰全年,如何保持優勢,成當務之急。
從細分數據來看,今年以來,連云港、鹽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需求不足——2025年1-8月,連云港、鹽城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19.2%、-7%,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掣肘之一。
發展經濟總要落實到產業上。劉小濤此次調研行,密集考察了連云港石化產業和鹽城的綠色經濟。
其中,在連云港徐圩港區,劉小濤強調要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
在鹽城綠色低碳科創園,他則表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要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打造錯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過去三十年來,提振蘇北經濟、促進區域平衡一直是江蘇的主要方向之一,但目前來說成效不是很好。”在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看來,連云港和鹽城經濟想要有大的起色,要營造產業發展所需的土壤,立足優勢產業,主動迎合市場需要,打造一批面向未來的新產品,形成獨特競爭力。
在本次調研中,劉小濤先后走訪了連云港徐圩港區、石化產業基地運管服務中心、連云港石化公司,鹽城綠色低碳科創園、金風前沿技術研究院等點位。
石化產業和新能源產業是此行的聚焦點,也是兩市錨定的重點產業方向。
連云港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先進制造業強鏈工程,推進石化、新材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能級躍升;
鹽城則瞄準建設綠色能源之城,在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加速集聚的帶動下,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近七成的全社會用電量來自新能源。
不過,如果在江蘇整體產業布局中審視,兩市還需進一步找準差異化定位。
化工是江蘇的重要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受江蘇“依江發展、因江而興”的經濟特性影響,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沿江地區一直是化工產業的發展重心。
直到近十年,為破解“化工圍江”問題,江蘇化工產業布局開始從沿江地區向蘇北和沿海地區轉移。既濱海又處于蘇北的連云港,成為江蘇重點培育的化工產業“種子選手”。
按照計劃,江蘇省將在“十四五”期間,形成以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和28個化工園(集中)區為主體的“1+N”化工產業發展格局。
但政策紅利,并沒能推動連云港躍升為產業龍頭。
園區排名可以作為一個印證。賽迪顧問新材料產業研究中心發布《2025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及2025化工園區綜合競爭力百強評價結果,連云港徐圩新區入選,排名第12位,不如南京、泰興等地園區靠前。
“連云港僅靠承接蘇南的化工產能,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產業能級提升,對產業發展的幫助已十分有限。”曾剛建議,連云港應著眼于蘇北及魯南、皖北等周邊地區對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強化自身產業支撐,主動滿足和引導區域市場消費。
在鹽城東臺海濱拍攝的光伏、風電項目 圖片來源:新華社
鹽城新能源產業,也面臨類似的挑戰。
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助理研究員辛欣曾撰文指出,江蘇省新能源產業鏈存在區域發展失衡的現象,蘇南地區產業配套齊全,集聚效應顯著,創新活力十足。反觀蘇北,以單一制造環節為主,缺乏全鏈條配套,創新資源相對落后。
“鹽城可以學習上海的經驗。”曾剛認為。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是中國首個大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近年來,聚焦周邊東海大橋、臨港、金山、奉賢等已建、在建海上風電場址海域范圍,上海以“風光同場”的模式進行海上光伏規劃布局,開發建設百萬千瓦級海上光伏項目集群。
“目前鹽城的綠色產業還是單點發展,缺乏整個產業鏈層面的統籌協調。”曾剛認為,下一步,鹽城應把綠電優勢產業作為發展新興產業的“基座”,立足江蘇能源消費大省的現實需求,將自身產業鏈條向新能源汽車等下游延伸,填補省份的產業缺口。
江蘇推動蘇北與沿海發展,除解決省內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外,也在于優化全省資源配置,在經濟大省的競逐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事實上,廣東和江蘇作為全國第一、第二經濟大省,常被放在一起比較。
2025年上半年,江蘇GDP達66967.8億元,同比增長5.7%。而廣東則為68725.40億元,同比增長4.2%。兩省的GDP差距為1757.6億元,比2024年同期1916.2億元的差距又縮小了,這也是近六年來同期最小差值。
這也讓“誰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懸念再起。值得一提的是,兩省重點發展的產業高度契合。本次江蘇關注的兩大產業,同樣是廣東重點發展的方向。
據悉,綠色石化產業集群是廣東省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之一,也是廣東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約為14%;與此同時,2024年廣東包括海上風電、新型儲能、光伏、氫能等在內的新能源產業產值規模已達1.1萬億元。
曾剛向城市進化論表示,“不能否認,廣東、江蘇長期存在競爭氛圍。但如今強調跨區域合作發展,從差異化的產業條件看,兩個經濟大省有很大的協同發展空間。”
徐圩新區石化產業基地 圖片來源:新華日報
今年6月,2025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經貿合作招商會在廣州舉辦。與往屆不同的是,活動今年邀請了江蘇企業以組團形式參加,并促成相關項目在廣東落地投資。
以恒力集團為例,作為蘇州首批紡織企業,發展出了化纖、聚酯、PTA、精細化工、新材料、造船等業務。其在惠州落地的500萬噸/年PTA項目,補齊了惠州石化產業鏈中下游短板。
又如總部位于常州的中創新航科技集團,其在江門的一期項目已經滿產,投資規模135億元,產能超過30GWh,首年帶動了新能源產業鏈投資額超過150億元;二期項目即將動工,投資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企業投資,是區域經濟合作和產業升級的縮影。如何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中鞏固領先地位,是兩省共同面臨的挑戰,也促使省份間尋找產業鏈協同的機會。
在曾剛的設想中,依托江蘇強大制造能力,和廣東成熟的海外渠道,有望形成“江蘇造、廣東銷”的閉環,助力我國更好地對外開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