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每經熱評︱家校聯系卡不是“資源調查表” 教育須擯棄功利回歸初心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15 15:17:36

教育關乎國家根本,民族未來。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應當堅守教育初心,摒棄功利化的短視行為。只有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堅守“有教無類”的基本原則,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山西省忻州市長征小學要求在家校聯系卡中填寫“家長的擅長項目或可提供的社會資源”。此事引發廣泛爭議后,該校11月14日誠懇致歉并收回了相關要求。輿情似乎就此平復,但筆者內心卻無法寧靜——家校合作的核心應該是攜手助力孩子的成長,而非一場“資源交換”。教育與功利,斷然不可混為一談。

教育能不能與家長的社會資源掛鉤?相信絕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不能!“有教無類”是刻在中國人基因里兩千多年的基本教育原則。而今,這張要求填寫家長社會資源的聯系卡,卻在變相做著相反的事:它看似在“了解家長”,實則查戶口、摸家底、探虛實,以掌握家長資源,利用家長資源,潛在結果就是悄悄給家庭“分等級”。這種做法不僅會讓普通家庭的家長感到壓力,擔心孩子因父母“資源有限”被區別對待;更會在孩子心中埋下“資源至上”的種子,認為“父母的資源”比“我的努力”更重要,會讓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集體中感到自卑,最終扭曲他們對“平等”與“價值”的認知。這與“有教無類”的初心背道而馳——教育的起點公平,從來都該是“不看家長是誰,只看孩子需要什么”,而非反過來用家長的資源,給孩子的教育之路設下隱形門檻。

學校需要家長支持,但這種支持應該是平等、自愿且聚焦于孩子的。比如家長發揮擅長的閱讀、運動技能,參與班級讀書會、運動會,或是分享職業體驗、傳遞生活常識,這些基于個人能力的付出,才是家校合作的應有之義。而將“可提供的社會資源”作為必填項,無形中給家校關系套上了“資源枷鎖”,讓教育協作異化為“資源比拼”,既背離了家校聯系卡的初衷,也傷害了教育最珍貴的公平與尊重。

近年來,這類“摸家底”式調查屢見不鮮。比如,溫州某幼兒園通過家委會發放《家長社會資源統合調查》,詳細索要學生家庭成員職業、可提供的社會資源類型等信息;深圳某幼兒園發放調查表,要求填寫家庭住房戶型、房價、房齡等信息;更有小學直接將學生按家長背景分為“企業老板子女”等11類,甚至有教師依據家長“官職”決定家委會入選資格。

不管以何種借口掩蓋,這些行為背后無非一個“利”字。近年來,筆者常聽到周圍家長朋友抱怨,現在部分學校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了“篩選”工具——不再以發掘每個孩子的潛力、培育健全人格為目標,功利算計反而越來越多,純粹的育人初心越來越淡。家長們被迫卷入一場場資源比拼的競賽,教育公平的基石,也在一次次“利”字當頭的操作中被不斷侵蝕。

筆者認為,教育不是整合“家長社會資源”的生意,家校關系更不該成為利益交換的媒介。即便從學校自身角度考量,我國總人口已經開始負增長,部分地區已經出現因生源不足而學校撤銷的狀況,教育的買方市場(家長和學生)時代正加速到來。若某些學校或教育集團仍抱持教育產業化的功利化思維,以汲取家長社會資源、異化教育本質的方式生存,必將被時代加速淘汰。

教育關乎國家根本,民族未來。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應當堅守教育初心,摒棄功利化的短視行為。只有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堅守“有教無類”的基本原則,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青青 | 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 | 亚洲性久久久久网 | 在线观看国产高清a | 性刺激欧美三级在线现看中文 | 中文字幕婷婷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