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省市領導密集“點題”,最強地級市拼了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19 23:06:38

每經記者|劉旭強    每經編輯|何小桃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種種跡象顯示,最強地級市蘇州正在大舉“押注”人工智能。

11月6日,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在蘇州調研人工智能產業。他指出,蘇州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形成較好基礎,要瞄準前沿技術和細分領域,扎實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應用賦能,引領生產方式、消費模式變革,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五天后,11月11日,江蘇省省長劉小濤出席在蘇州舉行的2025江蘇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大會暨首屆人工智能OPC大會時談到,人工智能是江蘇“十五五”時期必須聚焦發力的方向,將發揮優勢、因地制宜,以良好生態競逐人工智能新賽道。

11月15日,剛剛到任的蘇州市委書記范波首次專題調研,同樣關注人工智能。在我國科創板首家上市企業蘇州華興源創,范波勉勵企業搶抓人工智能等重大機遇,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努力為蘇州服務全省挑大梁貢獻企業力量。

高層領導的密集行動,傳遞出蘇州全力布局AI的明確信號。令外界關注的是:杭州、深圳等城市珠玉在前,蘇州如何走出自己的差異化之路?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目標

今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標志著“人工智能+”自2024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已進入全面深度實施階段。

而今年以來,DeepSeek、宇樹科技等“杭州六小龍”爆火,也推動各大城市重新審視自身AI產業的發展定位和未來方向。

在全國AI產業格局中:北京提出建設“AI原生城市”,上海致力于打造“模都”,杭州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頭雁城市”,深圳則將目標指向“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城市”。

相比之下,蘇州顯得低調許多。不過從產業基礎看,蘇州在全國AI版圖中已占據重要位置。

《中國城市人工智能發展指數(2024—2025)》顯示,蘇州位居全國第五、江蘇第一,在應用深度、增長速度、資本熱度、產業密度、創新濃度五大指數排名中均位列前十。

wzRMnLyrf37JGJhVDm1Hb9ibhgBYulKv4A761OWpf2crYDCwx04gGspzCR4czLcTGozpq2lZS9bjY3aZydh4rLg.png

圖片來源:《中國城市人工智能發展指數(2024—2025)》

蘇州人工智能產業還獲得國家層面認可和支持,2021年3月,蘇州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2024年10月,蘇州又獲批建設全國唯一的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先導區。

今年以來,蘇州相繼推出《蘇州市高水平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若干措施》和《蘇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發展的若干措施》,不僅明確了產業發展方向,更以“真金白銀”賦能企業創新和人才培育:推出支持核心技術攻關、支持大模型創新應用等14條政策,單項支持最高達1億元;對頂尖人才給予最高1億元項目資助和最高1000萬元購房補貼。

政策效應下,今年1至8月,蘇州人工智能產業實現營收2472億元,增速18.7%。

今年9月,《蘇州市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城市行動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發布,勾畫出蘇州新的城市愿景——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城市。

根據《行動方案》,蘇州要建設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加速人工智能與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民生福祉、治理能力等深度融合,探索率先建設“人工智能+”城市的蘇州路徑。

“蘇州AI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是制造優勢。”在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看來,蘇州在人工智能領域已基本做到從基礎層到模型層、應用層的全產業鏈覆蓋。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蘇州已建設60余家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載體,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近2500家,其中上市企業58家、高新技術企業1140家。而根據最新目標,到2026年底,蘇州將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超3000家,智能經濟產業核心規模年均增長超過20%。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解法

“人工智能+”有各種解法,蘇州如何破題?

作為全國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多年來,蘇州產業積累深厚,已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主導產業。

今年前三季度,蘇州規上工業增速領跑全國GDP十強城市,縮小了與工業第一城深圳的規模差距。

與此同時,在近日發布的全國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蘇州新增企業數量達到241家,歷史性超越上海躋身全國第三,僅次于深圳和北京。與此同時,蘇州累計培育企業數量達到848家,繼續保持全國第四,僅落后于北上深。

wzRMnLyrf37JGJhVDm1Hb9ibhgBYulKv4ttjx5evGmHvwibG8qXUjJPXE67RgAkibeDuPkibyLvmfMf8cZQalRwmDg.png

圖片來源:蘇州新聞

打造“人工智能+”城市,蘇州也希望以此為切入口。

這從江蘇省到蘇州市主要領導的調研足跡中可見一斑。比如,信長星先后走訪具身智能機器人綜合創新中心、蘇州集成電路高端材料基地等6家單位,調研路線覆蓋從基礎研發到場景應用的全鏈條。

“人工智能在制造業中的賦能作用最顯著,蘇州完備的制造業體系,也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在曾剛看來,蘇州有意將傳統制造業優勢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作為參與新一輪全球競爭的著力點。

可以作為印證的是,上述《行動方案》中,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被放在“AI+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明確提出要高水平建設制造領域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培育150個工業垂類大模型,建設15個國家卓越級以上智能工廠。

相關動作已經部署展開。一個月前,由蘇州承擔的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制造領域)在蘇州市揭牌成立,旨在幫助行業企業降低創新成本、實現成果快速產業化。當天,基地“揭榜掛帥”首期榜單發布,聚焦半導體、信息通信、電子元器件領域6大場景,相關配套支持最高可達項目總投資的30%。

盡管如此,發展人工智能,蘇州也存在諸多制約短板。中共蘇州市委黨校副教授季麗撰文指出,蘇州原始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比如在重大科創平臺數量上與其他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此外,由于本身高教資源相對缺乏等原因,蘇州人才儲備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眼下,蘇州也有意借助區位優勢,補足上述短板。

《行動方案》提到,在加快創新成果轉化上,要加強與上海創智學院、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交流合作,推進全國頂尖人才科研成果來蘇落地。

近日舉辦的首屆人工智能OPC(One Person Company)大會,蘇州也明確將依托雄厚的制造業根基,推動OPC深度融入“AI+制造”“AI+醫療”等實體領域,釋放出積極吸引人才集聚的信號。

wzRMnLyrf37JGJhVDm1Hb9ibhgBYulKv4mZLeovbpKjarVVT9hZgTic4niaRYucMuwbAibkLMwliaGiaHXUa6e9Armzg.jpg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309394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引領

放眼全國,近年來,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產業的密集部署,帶動經濟大省間的又一輪產業競速。

作為經濟大省、制造大省的江蘇,將人工智能作為“1650”產業體系的重點產業鏈加以培育。2024年,江蘇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達到約4000億元,蘇州則占據超“半壁江山”。

從空間布局看,江蘇人工智能產業已形成以蘇南城市帶為重點、南京和蘇州為核心的“一帶兩核”格局,全省1200余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中,超六成集中在南京、蘇州兩座城市。

但整體而言,江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還不是最頭部”,與經濟第二大省的地位不甚相符。

一個例子是,今年江蘇兩會期間,不少江蘇省代表委員都提到同一份榜單,即去年6月,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24)》報告,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別是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蘇省。

wzRMnLyrf37JGJhVDm1Hb9ibhgBYulKv4BvQtkUvE9l0kMpK69mybT6hI3B7hjZibDicicOicmJAuiagofj93m1u9L4g.jpg

圖片來源:《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24)》

如何讓“人工智能+”在江蘇加速落地、賦能產業發展?在有關專家看來,一個關鍵堵點在于,人工智能與制造業之間的融合難題沒有真正解決。

蘇州科技大學校長顧菊平調研發現,江蘇省人工智能產業與本土制造業之間,存在一定的技術供需不匹配,并發展出“隔離帶”。

一方面,人工智能應用的開發場景不足,新興產業的應用場景開發較集中,但傳統產業的場景開發相對不足;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產業鏈“缺芯少核”,工業軟件等核心技術短板在前端就限制了企業數字化轉型。

突破關鍵,顯然仍在于核心城市。

曾剛表示,南京科教資源富集,同時軟件產業規模即將叩響“萬億”大門,是全省人工智能產業的“大腦”。蘇州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有承接上海產業外溢的區位優勢。兩座城市應各展所長,帶動江蘇全省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在曾剛看來,對比而言,蘇州對人工智能產業的扶持力度更大一些,或將率先實現突破。

“杭州六小龍是‘冰山一角’,背后是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在支撐。”曾剛特別強調,南京、蘇州乃至江蘇的人工智能發展,需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在長三角產業集群中找準自己的定位。

記者|劉旭強

編輯|何小桃?杜恒峰

校對|段煉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精品在线 | 日韩噜噜噜在线视频 | 亚洲A级性爱免费视频 | 日韩激情视频久久 | 亚洲第一网站a√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网站你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