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0 01:00:0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賀華玲 攝影報道
每經記者 賀華玲 攝影報道
近年來婦女乳腺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由于傳統的成像技術對于乳腺癌早期細胞出現的功能性變化難以辨別,電阻抗斷層成像系統EIT針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篩查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點,但礙于靜態成像等技術的高門檻,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普遍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思瀾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瀾科技)則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突破,自主研發了靜態成像技術,為EIT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作出了貢獻。
思瀾科技總經理戴濤向記者介紹,公司此前通過了用于乳腺癌EIT檢測系統的形式檢驗,今年7月,獲得主管部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已進入臨床試驗預實驗階段,預計明年4月完成產品注冊。
填補空白EIT應用乳腺癌篩查/
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女性患乳腺癌的比例越來越大,并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政府為此加大了“兩癌”,即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的力度。據悉,政府推動的乳腺篩查項目每年有120億~300億元的市場規模。思瀾科技研發出針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篩查的電阻抗斷層成像系統EIT產品。
“我們是第一家把EIT技術商業化用于乳腺癌檢測的公司。”思瀾科技總經理戴濤向記者這樣介紹。
據了解,核磁共振、超聲、鉬靶X光等成像技術,對于癌瘤早期的功能性變化往往無法清晰檢測。基于生物阻抗的EIT成像技術,則對癌瘤形成早期敏感性高。諸如細胞功能變化,細胞膜變化、電解質反應變化等,通過生物阻抗測量,都能明顯和正常情形區分開,這成為EIT技術應用癌癥篩查的優勢。
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成為當今生物信息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重大研究課題之一,是一種新興的醫學成像技術,通過給人體注入小的安全電流或電壓,測量體表的電位來重構人體內部某一斷面上的電阻抗的分布或變化進行成像。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分為動態成像技術和靜態成像技術。
據介紹,EIT技術研究已歷時約半個世紀,EIT在動態成像方面已有醫學應用,如對于肺功能的檢測和監視,但乳腺癌篩查需要獲得靜態成像,通過EIT獲得高質量的靜態成像仍存在難度。
目前,世界范圍內,受制于其對微弱信號的采集、重構算法門檻較高,EIT技術用于乳腺癌檢測方面,普遍還停留在學術研究階段。最近5~10年,世界學術領域在上述技術方面出現較重大的突破。
“動態成像技術,就像青蛙的眼睛,只能看到飛起的昆蟲,看不到靜止不動的昆蟲。我們公司掌握了自主研發的EIT用于乳腺癌檢測的靜態成像技術。也就是說,思瀾科技研發的這只青蛙能看見面前所有小蟲。至于小蟲動還是不動,這不重要。”戴濤介紹,目前思瀾科技已與第四軍醫大學以及加拿大醫學影像推廣中心取得戰略合作。思瀾科技已申請28項專利,其中8項專利已獲得授權,到今年底前還將申請6項專利。另獲得一項軟件著作權,在國際雜志和會議上發表了近20篇相關學術論文。
搭建團隊 親自當“獵頭”/
戴濤老家在重慶,浙江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后,前往加拿大繼續深造,取得卡爾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為EIT開源工程EIDORS主要算法開發者之一,擁有以個人姓名命名的算法庫。
他在美國Imagistx公司擔任前列腺癌檢測方面研發科學家階段,曾經有一位要好的大學同學聯系他,詢問是否有合適的創業項目。“我相信未來10年到20年,EIT用于乳腺癌早期檢測方面的發展會出現井噴。”在和這位同學溝通后,他們倆對EIT用于乳腺癌篩查的廣闊前景充滿信心,二人一拍即合。
說做就做。希望將十多年的海外留學、工作積淀,帶回國內轉化為創業成果,戴濤開始在國內物色創業基地。在考察成都高新區創業環境后,他便下決心將公司在成都高新區安營扎寨。“與成都高新區的接觸,讓我看到了政府的高效、務實。”
一個好漢三個幫。戴濤將團隊搭建工作擺在了創業首位。戴濤說道,“我認為團隊建設決定著創業成敗,而當時選擇成都,也是考慮到成都人才儲備非常豐富,特別是電子類人才多。不管是學術領域還是實業方面,都有很多這樣的人才。”
從2011年籌備創業至今,思瀾科技核心團隊建設工作都一直在持續。找到合適的崗位人選,并非易事。注冊公司后,戴濤開始發布招聘廣告,每個職位幾乎都能吸引到七八百人應聘,他一一篩選把關。
為搭建精英團隊,戴濤親自擔當了“獵頭”的角色,沒有坐等求職者前來應聘,而是上求職招聘網絡平臺,付費瀏覽人才庫簡歷,并不惜以“重金”招攬人才,核心團隊成員還予以分股。而招聘不局限于成都,對于外地的員工,來公司應聘機票、住宿等費用都予報銷,成功簽約的員工還提供搬家費。
曾經,一位員工來思瀾科技前剛受聘另外一家公司,其留存在招聘網絡平臺上的簡歷被戴濤相中。他熱情地邀請這位員工來公司,向這位員工講述他的創業想法、對于思瀾科技的前景展望。最終他的創業誠心打動了這位員工,舍棄了“前主”,加入思瀾科技。
樣機誕生 迎來里程碑/
“在算法的更新、創新上,我們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戴濤表示,用于乳腺癌篩查方面的EIT產品的研發經過了反復驗證。
產品在實驗室各項數據是沒有問題的,但真正用在人體上會怎樣?大家心里充滿了期待也充滿忐忑。當樣機誕生,第一次拿到醫院進行檢測時,雖然還沒有看到最后的成像圖片,但信號與實驗室數據接近,預期能達到想要的結果。那一刻,大家都非常興奮,多日的努力已取得階段性成功。
讓戴濤欣慰的是,有一次,一位醫生通過觸診,檢測到一位病人有乳腺腫瘤腫塊,但通過超聲等儀器檢測并未檢出,而后通過思瀾科技樣機產品發現檢測結果與醫生的觸診結果一樣。醫生隨之對病人安排手術,發現確實有一良性腫瘤,隨后將其成功切除。
思瀾科技已與有關醫院合作做了200例左右的實驗檢測,進行產品性能穩定性檢驗。近期,公司又與一家醫院簽下500例的預實驗,預計在半年左右完成。
目前,除了天使投資以外,思瀾科技獲得國內外多路資本的關注,同時也獲得了成都高新區的政策支持,獲得成都高新區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資助、獲得成都市醫推辦生物醫藥產業專項扶持,同時,戴濤入選成都市人才計劃,四川省千人計劃。此外,加拿大醫學影像推廣中心也對于公司給予了高度關注,在首席科學家AarronFenster博士對思瀾科技的項目考察之后,該中心已決定對思瀾科技予以資金扶持,并有意建立長期項目合作。
對于公司未來,戴濤表示,明年,產品獲注冊后,研發團隊還將擴大,另外還將新增生產、銷售團隊。預計明年將實現營收平衡,2015年實現3000萬元左右的收入。
記者手記
堅韌前行 追尋希望
“創業中最需要的就是兩個字——堅韌。”戴濤感慨,公司研發的是新技術,新技術意味著少有競爭,但用戶的接受程度有限,難免會產生一些質疑。
在全新的領域,創業之路上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當創業途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創業者自身也會產生懷疑、困惑,最初的想法是不是就錯了呢?但一直堅持信念,事后會發現當時的疑惑都是可以解決的。
戴濤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有團隊,還有眾多的生物醫藥創業者與他同行。生物醫藥產業為成都高新區六大主導產業集群之一,被作為支撐未來區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培育發展。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聚集生物醫藥企業355家,其中,制造類企業122家,研發類企業74家,服務類企業47家,醫藥流通企業112家。共有239個藥品和醫療器械方面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其中,臨床前研究階段105個,臨床試驗階段40個,產業化階段94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