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3-11 08:46:23
“收購上海證券的時機和價格應該還沒有確定,畢竟現在不是最好的并購時間。”國泰君安證券內部人士10日表示。來自其股東方的一位管理層人士也坦誠,從集團利益考慮,或許在國泰君安上市后收購將是更合適的時機,并且隨著監管層對券商牌照的放開,未來券商牌照將不再稀缺。
并購或為國資改革鋪路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上海國際集團啟動國泰君安與上海證券的股權重組,應當是國資改革的一個具體推進。不過來自上海國際集團的人士表示,目前的價格并未如市場傳聞的51%股權作價60億元,并且10億元的定金也未確定;作為股東,要從集團利益的最大化出發,應當會選擇合適的時機,而不會急于將股權變現。
從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的信息來看,此次并購應當是上海市金融辦、上海國際集團協商推進。但方案推進并未像外界推測那么快,國資的劃轉即使從流程上走,近期也不可能明確公布。
此前,上海國資改革確定將按照競爭類、功能類及公共服務類企業分類監管。競爭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兼顧社會效益,努力成為國際國內同行業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功能類企業,以完成戰略任務或重大專項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公共服務類企業,以確保城市正常運行和穩定、最大限度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引入社會評價。并且競爭類的企業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符合國家戰略目標的領域或者關鍵領域,追求的是做大做強,繼續發展;另一種是,不符合的則進行退出,從而優化布局結構。
分析人士認為,證券領域應當屬于上述競爭類企業,因此對于國泰君安和上海證券兩家“兄弟”公司的股權整合會遵從國資改革的大方向。從競爭能力來看,上海證券這幾年在行業內的發展少有建樹,而國泰君安則在創新發展各項業務上站在行業前列,如果藉由整合能形成互補做大做強,上海本地金融企業也能夠呈現新的活力。
“如果從上海國際集團的利益出發,或許在國泰君安上市后再安排這一并購計劃更為合適。”有股東方人士分析,因為以上海證券的經營情況和規模如果并入國泰君安,有兩個不利因素:一是對于目前國泰君安的上市時間會拖后,涉及到重大重組首先要求補充材料,雖然是同一控制人下的股權的整合,但對于公司的業務范圍行業地位等影響不言而喻。二是并購上海證券是否會將國泰君安的收益攤薄,或將拉低公司的估值。這顯然不是股東方希望看到的。
此外,上海國際集團的目標也顯然不是將手中股權變現,該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從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考慮,如果資金能夠在國泰君安這里獲得更大的回報,股東也不必急于收回現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