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7-02 08:34:32
證監會7月1日公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年報(2013年)》。證監會主席肖鋼在年報致辭中表示,重啟新股發行是市場廣為關注的一件大事。2013年6月,證監會發布了《中國證監會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但恰逢資金市場“錢荒”襲來,資本市場出現大幅波動,上證綜指一度跌至1800多點,重啟工作不得不推延。隨后,股市企穩回升,市場總體向好。11月,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在暫停13個月后,重新啟動了新股發行上市工作,恢復了資本市場基礎功能,保持了市場平穩運行,并為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新股發行體制,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做了準備和鋪墊。
他表示,2013年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后,明確提出了證監會的職責定位,要求證監會切實履行好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維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職責。一年來,證監會立足“兩維護,一促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穩妥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切實強化和改進市場監管,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肖鋼說,以2013年6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國為標志,我國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12月,國務院又專門發布《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新三板”定位于服務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為其提供股份公開轉讓、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并購重組等服務。
同時,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在普通股之外,首次在我國引入優先股這個新的股權類別,這一舉措有利于深化企業股份制改革,為發行人提供靈活的直接融資工具,進一步豐富證券品種,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資產品。
2013年也是中國期貨市場建設的“豐收年”。在1995年“3·27”國債期貨事件18年后,2013年9月,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恢復上市國債期貨,這是繼股指期貨之后金融衍生品市場創新發展的又一重要突破,為管理利率波動風險提供了基礎性工具,也將有力促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這一年,動力煤、鐵礦石等4個戰略性資源品種,以及雞蛋、膠合板等4個宜農品種成功上市,進一步豐富了大宗商品期貨品種體系。截至2013年底,我國有40個期貨品種,交易量連續居世界前列。
肖鋼表示,面對市場違法手段愈發隱蔽、執法資源相對緊張等多方挑戰,我們從中國實際出發,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制定了《中國證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稽查執法工作的意見》,把監管重點轉移到稽查執法上,同時探索出一條建立健全“主動型”立法保障機制、“高效型”行政執法機制、“制約型”查審分離機制和“緊密型”政府部門協同機制的監管執法新路子。我們以零容忍的態度和堅決有力的措施,讓破壞市場秩序的害群之馬付出了應有代價。萬福生科(300268)、新大地、天能科技等欺詐發行案,光大證券(601788)內幕信息案等社會反映強烈的重大典型案件得到應有查處,市場違法違規活動得到有力震懾,市場秩序得到切實維護。
他指出,眾所周知,中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最活躍的個人投資者群體,股票、債券、期貨投資者9000萬人,公募基金投資者6000多萬人,其中99%以上是投資金額少于50萬元的中小投資者。基于保護中小投資者就是保護資本市場、就是保護全體投資者的理念,2013年,我們建立金融期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引導上市公司完善現金分紅制度,拓寬投資者服務渠道,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萬福生科欺詐發行案中,創造性地建立了違法責任主體先行賠償投資者的案例,得到了市場各方的充分肯定。201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緊緊圍繞中小投資者收益回報權、知情權、參與監督權和求償權等基本權利,構建了符合中國實際的投資者保護政策體系,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肖鋼說,2013年,我們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穩步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進一步增加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總額度至1500億美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總額度至4000億元人民幣,并將RQ-FII試點擴大至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倫敦等地。積極推進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許可制度改革,為境內企業“走出去”提供便利。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為上市國際化原油期貨開啟了序幕。
按照國務院關于簡政放權,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的總體要求,2013年,我們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下大力氣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形成了2013年至2015年行政審批事項精簡方案,并及時公布行政審批事項調整情況;同時,不斷加強自身透明度建設,設立新聞辦公室和專職發言人,形成每周定期新聞發布會制度,開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