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7-02 08:34:48
6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回升,表明制造業延續平穩增長的良好勢頭。由于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制造業延續了階段性企穩回升勢頭,6月經濟增速大概率出現好轉,但經濟增速上行的基礎尚不牢固,政策托底的“油門”還不能松動,以免出現上行動能衰竭的情況。
從數據看,既有樂觀成分,也有結構性困難。三大訂單指數呈集體回升態勢。其中,新訂單指數為52.8%,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為去年10月以來的高點;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3%,比上月上升1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上方;在手訂單指數為46.2%,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這顯示出內外需改善,尤其是外需回暖較顯著。但是,中型企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1.1%、48.4%,比上月分別回落0.3、0.4個百分點,這顯示穩增長政策帶來的利好尚未在中小微企業層面深入發酵。
前瞻地看,三季度經濟能否延續回升勢頭、階段性回升勢頭能夠持續多久,則有賴于企業補庫存的意愿。6月,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8%,與上月持平;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7.3%,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生產指數為53%,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可以看出,隨著穩增長政策發力,企業生產積極性提高,去庫存可能接近尾聲,但這一趨勢是否真的形成還需要打一個問號。一是兩大庫存指數均在榮枯線以下;二是樓市去庫存尚未終結,房地產投資增速預計將進一步下滑,這將影響鋼鐵、建材、煤炭乃至廚具等行業的去庫存進展。
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和為改革創造良好條件,穩增長政策還不能松懈,政策托底壓力難言減輕,而托底的力度和方式則需要仔細拿捏。政策托底的力度有賴于對于“底”的認識,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其實已經給出了較明確的答案,即“只要有利于支撐比較充分的就業,經濟增長比7.5%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的”。實現經濟增長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1-5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607萬人,完成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的目標問題不大,因此,“微刺激”政策基調不宜改變。實際上,新增城鎮就業自2009年開始就延續穩步增長格局,而同期經濟增速卻在下滑。
政策托底不是簡單地為實現經濟總量增長,更要實現結構優化,因而托底方式應精細化、差異化。政策托底要與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相結合,已列入計劃但推進較緩慢的改革計劃應抓緊推進。不符合調結構方向的產業如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應取消政策優惠,并提高節能、環保等方面的標準,壓縮其生存空間、促進其技術升級,這也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市場空間。盡管已出臺減稅和定向降準等政策,但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定向支持政策仍有繼續發力必要。
政策托底還要順勢而為,做到事半功倍。弱增長、強就業的格局意味著我國經濟已開始轉型,即服務業和消費占GDP比重逐步上升。從長期看,我國經濟增長中樞可能進一步下滑至7%乃至6.5%左右,但由于服務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強,就業可能仍不會出現問題,當前政策托底應著力于支持服務業發展和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社會消費能力。當前,各地正在積極穩增長,同時要看到投資在高基數上的高增長不可持續,因而不能一味以項目為綱、進行投資拉動,必須瞅準未來的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新的比較優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