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01 16:09:45
1997年末,王立新作為第一批基金人在蓮花山參加了培訓班,人生就此與基金打下了第一個情結。培訓結束后,王立新投入到緊鑼密鼓的基金籌備當中,“我們開始準備公司章程,寫基金招募說明書,籌備第一只基金。”“開辟基金業發展新紀元,開元盛世,第一只基金的名字就定成了基金開元”,王立新回憶道。由此,中國首只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誕生。
每經記者|左越 每經編輯|王可然
20周年的時間節點,正適合公募基金人稍作總結。公募基金發展至今的20年,正是我國經濟增速處在快車道、國民財富快速積累的20年。而這樣的20年,同樣也是一代基金人投身行業,初衷不改的20年。
風起于青萍之末,但20年來的每一次嘗試與創新都有來路可循。在銀華基金總經理王立新看來,“發展公募基金行業的初衷是培養機構投資者,穩定市場,以及為老百姓理財提供合適的投資工具,把證券投資基金引入我國資本市場。”二十年來初心不改,邁出的每一步皆始自于此。
作為從業者,親身經歷和參與行業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一種幸運。
1997年末,王立新作為第一批基金人在蓮花山參加了培訓班,人生就此與基金打下了第一個情結。培訓結束后,王立新投入到緊鑼密鼓的基金籌備當中,“我們開始準備公司章程,寫基金招募說明書,籌備第一只基金。”
“開辟基金業發展新紀元,開元盛世,第一只基金的名字就定成了基金開元”,王立新回憶道。由此,中國首只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誕生。
2002年王立新來到銀華基金,城市換了,但跑道沒變,初心也沒變。“當時股票行情差市場低迷,我們就想開發出適合老百姓投資又能滿足老百姓需求,風險比較低的產品”,于是銀華保本應運而生,這也是我國基金市場上第一只保本型基金。隨后,基金發行迎來了小陽春,銀華也乘著東風從幾十億規模進入百億級俱樂部,基本解決了生存問題。
此后,銀華基金在幾輪牛熊轉換的市場中穩步前行,成長為管理規模超過5000億元、全牌照綜合型資管公司。
二十年風雨,甘苦自知。回憶20年里記憶深刻的時刻,王立新不無感慨,“當基金收益好給投資者賺錢時,很滿足很有成就感;但當市場劇烈波動,持有人虧損的時候,真的很痛心,非常煎熬。”
王立新總結道,在20年的時間節點上,回顧我國公募基金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其中既經歷了不少坎坷,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公募基金的投資管理能力得到了市場的檢驗,用業績證明了公募基金行業在投資管理方面相較于其他機構和群體擁有明顯的優勢。
資管行業運行的本質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沒有投資者的信任,行業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而為持有人創造持續、穩定的收益回報正是資管機構贏得信任的最好方式。
“經過多年的成長,公募基金行業積累了多年的投資管理經驗和客戶的口碑,與其他資管機構相比更有人才優勢和隊伍優勢。”在王立新看來,“在這當中,尤其在資管新規出臺后,公募基金的核心優勢就是主動管理能力,而保持和提升主動管理能力的關鍵,是人才。”
人才問題首先是如何培養人才。銀華基金的投研團隊將基本面研究作為第一要義,強調基本面研究要細致扎實。為投研人員提供廣闊平臺、充足經費和充足的成長空間,提倡各小組和成員間無障礙的充分交流,形成高效率的合作機制。
要吸引、留住優秀人才,要有配套的激勵機制,搭建能夠充分發揮人才優勢的平臺。在制度建設上,王立新提到,“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建立更有吸引力的激勵機制,也就是增量機制改革,相當于讓基金經理不離開銀華基金,就有創業的機會。把優秀基金經理和核心員工的薪酬待遇與其對公司所做的貢獻掛鉤,核心員工可以從增量部分獲得收入。”與增量激勵制度相配合,銀華基金還推行了惠及百余員工的員工持股計劃。
從培育投研文化到搭建投研團隊平臺,再到實施多重激勵機制,銀華基金似乎已經探索出了如何解決人才問題的答案。近幾年來,甚至出現了人才回流的現象,一些優秀人才選擇再度回到銀華基金。銀華投研團隊流動不斷下降,人員保持穩定,使得公司主動管理能力和投資風格的穩定性得以提升,業績持續向好。
回顧剛剛過去的20年,王立新談到,“公募基金全行業用20年持續穩定的收益回報,贏得了持有人的信任。成為老百姓投資證券市場的最重要的工具,成為市場上最優秀的機構投資者之一,也成為社保、養老金等最重要的投資管理人。”
“公募基金行業始終引導、傳遞著以價值投資為主的投資理念,在20年間許多人才在公募基金行業內得到歷練和成長,公募基金也為中國資管行業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他們當中的一大批人正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在穩定和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基本樹立了公募基金在中國資本市場的地位。”
初心使然,在王立新眼中,公募基金未來的使命是更多地為老百姓服務。“為普通者提供更好的投資工具,這是我們的初心。”
公募基金的定位仍然是為提供基礎產品和提供投資管理服務的最大的機構。目前,被動產品和工具類產品的發展還有很多不足。隨著FOF等配置型產品數量的不斷增多,對工具類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ETF等被動產品未來的發展空間也很大。伴隨大數據和AI技術發展,通過技術手段為投資資和做資產配置的熱潮也會逐漸興起。通過智能投顧讓老百姓也能享受到以前高凈值客戶才能享受到的資產配置服務,也是公募基金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即使不是顛覆,對行業現狀也會有深刻的變革。過去二十年市場變化很大,但未來二十年的變化一定更大,王立新提到。
如果將基金行業以人生作比方,20歲恰是弱冠之年。告別稚嫩走向成熟的年紀里,擔起責任負重而行,而前行的道路上也正有無限可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