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9 13:35:29
2025年8月12日,成都世運會跑酷項目將迎首場比賽。跑酷世界冠軍何意瑜指出,跑酷受眾群體擴大,核心是規(guī)避風險與傷害。成都市鹿戰(zhàn)隊&猿始移動跑酷俱樂部門店部負責人陳恩隆表示,跑酷運動十分有潛力,青少年培訓是俱樂部主要業(yè)務。
每經記者|溫雅蘭 每經編輯|唐元
撐跳、落地、翻滾、飛抓,跑酷項目作為成都世運會中最有特點、最有觀賞性的項目之一,即將在8月12日迎來首場比賽。
近幾年,跑酷運動的熱度正在逐漸升溫。“從大眾層面來看,跑酷的受眾群體和以前比廣泛了很多,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且關注到這是一個專門的街頭運動。” 跑酷世界冠軍何意瑜指出。
“跑酷不是‘不要命’地飛檐走壁,”何意瑜強調,“跑酷的核心邏輯是教會人類怎么去規(guī)避風險和傷害。”
雖然跑酷產業(yè)至今仍未達到主流商業(yè)化運動的規(guī)模,但其獨特的存在方式和魅力,成為了這項運動走向科學化、大眾化發(fā)展的引擎。
“跑酷是一個很有潛力的運動項目,未來一定會發(fā)展壯大。”成都市鹿戰(zhàn)隊&猿始移動跑酷俱樂部門店部負責人陳恩隆說道。
暑假到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每天都聚集在俱樂部,在高溫下不停地訓練著跑酷的基礎動作,空翻、跳躍、攀爬等都是快速穿越障礙的實用技巧。
陳恩隆介紹,青少年培訓是俱樂部的主要業(yè)務之一。截至目前,有上千人在其俱樂部進行過訓練,而在訓的4-12歲兒童和青少年有700人左右,遠超成人數量。
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跑酷帶來的是體質的改變,也是心理的巨大成長。一位送女兒到鹿戰(zhàn)隊&猿始移動跑酷俱樂部來上課的家長感慨道:“女兒每次訓練都精疲力盡,偶爾也會擦傷,但她由衷地熱愛這項運動。最初面對障礙,她不敢嘗試,但往往只需十幾分鐘就能克服恐懼。我們看到跑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讓她在面對困難時不再懼怕,而是想辦法克服,這項運動也讓她變得更有勇氣。”
“跑酷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運動。其核心理念在于教會人們如何在面對緊急突發(fā)狀況時,運用有效的跑酷動作進行風險規(guī)避。”何意瑜介紹,“例如,身處高層建筑遭遇火災或地震時,若時間不足以撤離至地面,可迅速轉移至天臺。若此時相鄰建筑間距允許,即可運用跑酷技巧,緊急跨越至對面建筑,從而脫離險境。”
陳恩隆介紹,跑酷還可以作為其他專項運動的底層基礎。“比如滑雪運動員會有許多空翻技巧動作,而跑酷的訓練同樣會有空翻動作的練習,所以跑酷能夠培養(yǎng)運動員的下肢力量和身體耐力,以此支持空翻等各類動作。”
2025年,教育部將跑酷正式納入《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測評體系》的“新興運動技能”考核項目,這一舉措在浙江和江蘇等地率先試點,跑酷運動的安全性和價值正逐漸得到認可。
不需要任何裝備,沒有任何框架,是跑酷作為運動的獨特之處。而跑酷的自由基因注定了跑酷的商業(yè)化路徑是非傳統的、小眾的,并且以服務地域和文化為核心。
當前,跑酷產業(yè)化正處于關鍵發(fā)展窗口期。一方面,年輕群體的廣泛參與、多元價值的經濟潛力以及“體育+”模式的初步成功,為產業(yè)奠定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政策體系缺位、社會認知偏差、人才儲備不足等挑戰(zhàn)也制約著產業(yè)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據中國極限運動協會統計,全國共有150余家有組織的跑酷俱樂部,從事這項運動的民間運動員已達到10萬余人。
受眾增長亟需更多專業(yè)教練和嚴格規(guī)范。然而,統一安全標準與教學認證體系的缺失,限制了培訓市場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教練培訓是行業(yè)痛點。”身處跑酷教育行業(yè)的陳恩隆坦言:“作為小眾運動,跑酷相關的原有從業(yè)者少,教練培訓周期長,專業(yè)教練稀缺與市場需求激增的矛盾日益凸顯。”
跑酷的商業(yè)價值,在于其作為一種獨特的身體文化,一種挑戰(zhàn)精神以及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城市運動方式所蘊含的體驗價值、社群價值和互動價值。
跑酷不受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的限制,能夠通過在建筑物間的自由移動,達成人與空間的深刻對話。“不同城市擁有不同的建筑風格,跑酷可以讓我們與建筑發(fā)生互動與交流。”何意瑜說。
當跑酷的人把不同的場景當作訓練場,空間被運動激活,城市文化、社交生態(tài)、創(chuàng)意消費都在這里匯聚。
同時,這項運動也正成為文商旅體結合的新范式。在湖南張家界天門山,中外跑酷達人從陡峭的999級“天梯”疾縱而下,在高手過招之間,天門山的險峻和壯麗給更多游客帶來新的到訪體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