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06 10:35:16
每經記者|張韻 每經編輯|段煉 文多
9月5日,“601989”(中國重工)正式退出A股舞臺,每股股價定格在5.10元。
中國重工,這家承載著中國船舶工業近20年改革歷史的上市公司,在完成最后一筆換股交易后正式終止上市。
從1999年的“南北分治”到2025年的“全球巨輪”,中國造船業正迎來從追趕到超越的新機遇。
“一分為二”,加速技術進步
1999年,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被分拆成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民間稱為“南船”)、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民間稱為“北船”)。當時,全球造船業已形成日韓企業主導的格局,中國造船企業僅僅位于第三梯隊,造船完工量僅占全球的5%,在中低端市場參與全球分工。
引入市場化探索、破解“壟斷低效”瓶頸,南北船以長江為界劃分資產。北船整合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渤海造船有限公司等,側重艦船裝備與配套。南船以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江南造船)、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滬東中華)等為核心,主攻民用船舶與海洋工程。
這種“一分為二”的競爭模式,倒逼兩家企業在散貨船、油船等領域展開國際訂單、技術研發、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正面較量,在客觀上加速了中國造船業技術進步。
2008年,海運需求萎縮導致航運市場陷入長期低迷。日韓船企為爭奪有限訂單,靠政府補貼和資本融資持續擴產降價。當時正進行上市籌備的中國重工,不得不面對全球市場產能過剩的局面。
好在中國重工手持訂單數穩定。2009年12月,中國重工成功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為7.38元/股,是當時A股市場規模最大的軍工IPO(首次公開募股)企業,最終凈募資額為143.4億元。
上市后,作為軍工背景的大盤藍籌股,中國重工引入保險資金等長期投資者,并加速向國際一流艦船裝備供應商邁進。
中國重工上市的節點,正處于中國造船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僅僅1年后的2010年,中國造船業完工量、手持訂單量、新接訂單量即超越韓國,躍居全球第一。
分久必合,共赴全球變局
但在幾年后,全球造船業的周期性特征再度顯現。
2016年,全球散貨船、油船價格下跌,疊加鋼材成本上升,民用船毛利率顯著壓縮。與此同時,南北船的同業競爭愈演愈烈。
中國造船業決定不再內耗。
2019年11月,南北船實施戰略重組,成立中國船舶集團。上市公司資產也隨之整合動作頻頻。
隨著業務專業化分工與科研資源的協同應用,中國船舶集團逐步在液化天然氣船、大型郵輪等高端領域實現突破。
2024年,我國新接綠色船舶訂單占全球70%以上,技術競爭力帶動市場份額顯著提升。
這年9月,一份重磅資產重組預案公布:中國船舶擬以換股方式吸收合并中國重工。
這一消息也拉開了全球最大上市船企誕生的序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972877478
2025年6月,中國船舶迎來了一位新領導,胡賢甫接棒上市公司董事長。有著船舶業、財務雙背景的他成為操盤這場A股最大吸并案的最佳人選。
擺在胡賢甫面前的,不僅是“大船協同”的最后一公里,還有國際競爭對中國造船業的沖擊。盡管中國造船業在三大核心指標的市場占比持續領先,但在高端市場,滬東中華、江南造船等企業手持的LNG船訂單數仍不及韓國的現代重工、三星重工。
近日,韓國最大造船集團HD現代決定合并旗下兩大造船子公司,即HD現代尾浦與HD現代重工合并。有趣的是,就在不久前的6月26日,日本造船業龍頭企業今治造船剛剛宣布擬控股日本造船聯合公司。
可見,一波合并浪潮正席卷全球造船業。
中國重工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這只股票也定格在了2025年造船業規模競爭的新起點。
回望歷史,這個承載著大國重器的市場主體因分而治之而生、借資本之力而興、隨戰略整合而變、為產業升級而退,并以另一種形態融入全球造船業的變局中。
(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記者|張韻
編輯|段煉?文多?杜波
校對|湯亞文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